本文摘自桂林和谐心理学校校长 谢裕中
就算医生把患者的病诊断得很准确,用药也很对路,也需要用足药量和疗程,才能把病治好。心理咨询与医生看病是一样的,也需要足量足疗呈。
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清, 往往心存疑虑、将信将疑,甚至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或者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才去找心理询师,这是我国咨询师必然要遭遇到的职业尴尬。而在美国有一般的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平均咨询达12次之多。相此之下,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就艰难多了,来访者往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甚至边缘状态、社会功能受损了,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由于对心理咨询信心不足,或者简单地以治疗生理疾病的经验来看待心理咨询,来访者普遍存在急于求成和参与意识不高的现象,不能做到“足量足疗程”地进行心理咨询。
事实上,相对而言,解决心理问题往往比治疗生理问题更艰难,疗程更长,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来访者及其家人具有更多的信任,更多的参与配合和意志努力,才能较好地实现来访者的自我调适和转化。
来访者急于求成,则经不起控折和反复的考验,容易失去信心,浅尝辄止;参与意识不足,消板被动,以为像吃药打针一样,自然会发生物化学反应,或坐等自己咨询师用某种神奇的方法,口到病除。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我国心理咨询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切都还不成熟、广大民众的意识和来者的询心态有待加强和转化,心理询师的心态和技术也有得成熟和提升。对中国民而言,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愿意不愿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类心理问题势必会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需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这会倒逼着人们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在将信将疑和拖泥带水的询实践中,也会逐步认识、理解和接纳心理询的特殊性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