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公是一个吝啬又刻薄的老头儿,一直以来我们大家都不理解他,高级教师退休的他每个月拿着不低的养老金却连每顿饭每个人要吃几根豆角都要计较,在外面遇到别人丢掉的木板呀,手套呀凡是能用的东西都会回捡回来。
我曾经以为我永远不会理解他,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他的这种铁公鸡的做法。
直到去年公公因癌症去世了,公公走后姑姐们收拾了一些公公遗物,作为公公的儿女她们每个人都选了几样作为纪念,其他的东西要么送人了要么丢弃了。
因为婚后一直跟公婆住在一起,虽然偶尔有些小摩擦,但是大部分时间相处的还算融洽。后来婆婆因病去世,没想到时隔三年公公也永远的离开了。
看着从前老两口住的房间虽然家居还是摆在那里,可是一夜之间所有的柜子几乎都空了,心里莫名的心酸。
公公的葬礼进行的很顺利,按公公生前遗愿,没有大操大办,也没有买墓地,而是将他老人家的骨灰洒入滔滔江水。
葬礼过后,姑姐们都各自回了各自的城市,各自的家,老公也上班了。喧闹了几天的家瞬间安静了下来。我一个人坐在公公生前住的房间整理着公公生前留下的一些书籍,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日记本出现在我眼前。
翻开日记本看到了公公字迹,竟是公公的日记。一时间心里感慨万千,从前和公公一起生活的日子一点一点的浮现出来,不知不觉眼泪又流了出来。几年的朝夕相处怎么能没有感情,这种感情也许别人是不相信的,也不了解的。不是父女之情也不是朋友样的友情,而是介于中间的一种感情那就是亲情。
日记里记录了公公去大女儿家小住,因大女儿一日三餐的照顾而心疼女儿的操劳。有因为女儿走了很远的路为老两口买新衣服的感动。有担心儿子也就是我老公自己在家不会照顾自己的忧心。还有自己去逛北京城惊叹于物价之高而什么都没舍得买,实在走饿了买了几个包子心疼了好久。
然而日记里更多的是对年轻时的回忆,公公年轻时正是困难时期,因此公公在做过木匠,进过工厂,也帮别人种过地,当过瓦匠做过厨师,苦活累活都干过。公公是个及其好学的人,即使工作也不放弃书本。终于考上了中医学院,但是因为家里太穷不得不在一年后辍学回家务工贴补家用。
后来家里条件稍好一点时他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高中教师,一干就是一辈子。教出了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也老了,老到了偶尔要听儿女的教导。
这本日记虽然也就半本之多,却记录了公公一生的心里路程。
也就是因为苦过,穷过,所以才让他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认为一滴水一度电甚至一张纸巾都需要节省着用。然而我们都不理解他,也没有时间坐下来听他说这些,所以公公只能把想说的话,想回忆的那些青春写在日记上。
合上日记本,心里挺不舒服的,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忙,难道真的连好好陪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可是有那个儿女理解并了解过自己的父母呢?
公公的这本日记我收藏了起来,我想这是公公留给我最好的纪念,也许将来我可能会是思想上最像他的那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