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的父母有没有教导你,从小就要养成好习惯?一回家要先做作业,吃饭前要先洗手,睡觉前要刷牙。可是,我们经常能躲就躲,能拖就拖。
长大后,你是不是还在和建立一个好习惯努力的抗争?减肥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体重迅速反弹。说好每天要跑步的,朋友圈里晒了几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为什么养成一个习惯如此之难呢?
我们都知道养成一个好习惯的重要性,看看那些身材苗条有马甲线的人,看看那些每天都有阅读习惯的人,我们总是羡慕他们能如此自律,而自己为什么做不到呢?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作者史蒂芬.柯维和我们讲述了一个火箭升空的原理。火箭升空在一开始几分钟,所需要的能量,比后面飞行几千几万公里要多的多,这是因为在一开始,它需要克服强大的地心引力。
而我们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也是这样,因为需要和我们旧的习惯引力做强烈的对抗。而旧的习惯引力是如此强大,有的是你几年养成的,有的甚至是你几十年养成的。比如你想每天5点钟早起,可是你每天7点起的习惯已经这么久了,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你想要每天跑3公里,你倒是挺有毅力,可你的身体不听话呀,他们之前呆在舒适区的习惯是那么的久远,怎么能忍受突然而来的不舒适和疲劳感呢?甚至是有点痛苦。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减少一些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的,那点因为不能坚持而产生的负疚感和挫败感。
1、什么是习惯?为什么人类要有习惯?
习惯这个词,我们从小就接触,再熟悉不过,可是究竟什么是习惯?似乎也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抽烟是习惯么?酗酒是习惯么?好像是,还是坏习惯。阅读是习惯么?刷牙是习惯么?好像是,而且是好习惯。但在这些词前面,应该要再加一个定语,比如“每天”,或者“经常”。一个人偶尔喝酒,偶尔阅读,那不是习惯。但如果每天喝酒,或者经常阅读,那就是习惯。所以,习惯一定是一种比较持续的行为。
另外,我们小时候被父母逼迫的刷牙行为,那绝对不是习惯,而是还没养成刷牙的习惯,或者正在养成中。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刷牙,不需要有人把我们拽到洗手间了呢?似乎一切都很自然,睡觉前,刷个牙。甚至如果没刷牙,你自己都觉得难受。所以,习惯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已经不需要人督促。
习惯是一种自发的、持续的行为。当一种行为成为习惯后,就不需要动用你的意志力,不需要思考,非常自然的发生,所以才能持续。
为什么我们人需要有习惯呢?
从个体的角度来考虑,你觉得我当然需要呀,这样可以帮助我成为更好的人,更自律、更坚持,更容易达成目标。
的确如此,但从整个人类进化的角度,习惯的养成,还藏着更大的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从进化论来说,我们人类的行为,都是为了基因的传递,更好的繁殖。比如,男人为什么喜欢选择年轻女性结婚?因为年轻女性,更容易帮助他繁衍后代嘛!那女性为什么喜欢选择有房有车有物质保障的男性呢?这其实并不是拜金主义,而是女性养育后代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从怀孕到生产到养育,女性自己获取资源的能力被削弱了,自然要找一个靠谱的爸爸,来帮助她共同完成这个养育后代的任务。
而人类形成习惯的趋势,其实也是为了基因的传递,繁衍的需要。
我们人类的大脑,经过几亿年的进化,像一个洋葱一样,最外面的那层,其实是最近的进化才产生的,它负责一些和思考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而越往里,就越原始,和鱼类、爬行类、其他的哺乳类都差不多,它是一个和高尔夫差不多大小的组织,叫做基底核。科学家认为,这就是储存习惯的地方。
曾经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通过对老鼠的实验,一直研究着习惯这一让人费解的领域。
他们在老鼠的大脑里装进了微小传感器,并把老鼠放进了一个T型的迷宫,老鼠在T字的最下端,而在T字的这条横线的最左端,放了一块巧克力。在老鼠的面前,还有一块挡板。每当听到“咔嗒”一声,挡板就打开了,老鼠就开始进入迷宫。一开始老鼠会用爪子抓抓挠挠,用嘴巴东嗅西嗅,在迷宫里不紧不慢的走着,甚至会在走到最上端需要拐弯的时候,选择和巧克力相反的方向前进。当然最终,老鼠兜兜转转,会找到那块巧克力而享用它。
别以为老鼠在迷宫中这种散步式的逛街方式是很悠闲的,从它大脑中的传感器,传出来的脑电波显示,老鼠的大脑活动非常的活跃,它的每一步都经过了“思考”。
可是,当老鼠几百次的穿越这个迷宫,脚步越来越快,找到巧克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最终完全不会出错,能直左接转后,发现它的大脑活跃程度在一次次的降低。当它不需要再动用嗅觉和爪子抓挠时,负责这部分的大脑开始停止活动了。当它在拐弯的时候直接左转时,它大脑的决策中心也停止活动了。
这个过程,就是大脑的“组块化”。越来越不需要动用脑细胞,越来越不需要“思考”,一切行为都是依靠习惯进行。
这其实是大脑不断的追求省力的结果。越省力,就越不需要思考,人脑不断往外发展的洋葱层,也就越少,这样人的大脑也就越小。而头大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就是母亲在分娩的过程中,越费力,越有意外发生,越不利于繁殖。
所以,习惯的养成,其实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繁衍。我们的大脑就储存了几百种这样的习惯,方便我们随时调用。
2、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在这个老鼠走迷宫的实验里,老鼠的习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发现老鼠的大脑活动,在听到咔嗒声前,达到了一个波峰。这是因为,想象一只老鼠在一个迷宫里,前面一块挡板拦着,它不知道挡板的后面等待它的是什么?也许是一只猫也说不定。所以此时,它的大脑因面临不确定而高度活跃。可是当它听到咔嗒声时,它就心定了,因为这是它听了几百次的声音,是一个暗示,暗示它可以启用他旧有的习惯模式,此时大脑开始停止活动。
所以,一个习惯的起点,必定是一种暗示。大脑会通过接收这种暗示,而快速决定到底用哪种模式?是启动习惯模式?启动哪种习惯模式?还是一场特殊事件?
当暗示开始后,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开始你的常规行为,也就是习惯行为。而当行为结束后,你会得到一个奖赏,或许是达到了目标,或许是让你的过程很顺利。
暗示、习惯行为、奖赏,当这三者不断的重复,从而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习惯回路。越稳定的习惯回路,越自然的发生,对大脑的消耗也越少。
当我们起床准备去刷牙的时候,大脑肯定不在思考,我们因为刷了几千次而形成了习惯,而起床就是暗示。可孩子们在那一刻的大脑一定非常活跃,因为他们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去刷,能不能躲过父母的眼睛?他们开启的不是习惯,而是非常规模式。当刷牙完成后,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满足感,觉得口齿清新了,觉得对牙齿进行了保护,这就是奖赏。
当你能轻松开车的时候,你会思考么?当把钥匙插入锁孔的这个暗示开始后,你的大脑就自动调用了你开车的习惯,一切自然发生,你甚至可以在开车的时候听听音乐,想一想今天上班后开会的那档事。甚至你上班路上走的线路,可能你都会和那只老鼠一样,不假思索的选择左转弯,顺利的到达你的公司楼下。而顺利到达目的地,也是一种奖赏。
3、为什么习惯如此强大?
但是在这习惯的回路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麻省理工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家,还做了一个实验。让一根导管从天花板垂下来,在一只猴子的面前,当然这只猴子的大脑里,也插入了电极。每当电脑屏幕中出现某种图案的时候,这只猴子拉动一个拉杆,导管就会有一滴蓝莓汁,落入这只猴子的口中。一开始,这只猴子对此兴致不高,但慢慢的,猴子明白了,只要在特定的图案出现时,拉动拉杆,就会得到蓝莓汁的奖赏。每当得到奖赏的时候,这只猴子脑中的电波,就会显示一个尖峰脉冲,显示他对得到奖赏很兴奋很渴求。久而久之,一旦出现了这个特定的图案,而无需等到真正喝到蓝莓汁,猴子脑中就出现了这个尖峰脉冲。这说明,它把特定图案和蓝莓汁的奖赏联系在了一起,它对蓝莓汁,产生了强烈的预期。
研究人员想知道的还不仅于此。
别的实验室里,也对几只猴子,继续做同样的实验,并且不同的是,把实验室的门打开了,也就是猴子们可以随意进出,并且试图通过其他食物让猴子们分心。结果那些后来进入的猴子,即使他们得到过几次蓝莓汁的奖赏,但也很容易分心,在凳子上跳上跳下,或者经常进出大门。而只有那些养成了渴求蓝莓汁习惯的猴子,才纹丝不动的坐在椅子上,眼睛死死的盯着屏幕,期望看到那个特定图案,以期得到蓝莓汁的奖赏。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习惯会如此强大:大脑在创造一种渴求。
渴求一旦产生,习惯便开始产生。渴求越强烈,习惯越强大。
在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节目中,他提到了这么一个案例,说有一个女孩子大学毕业后,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工作,每天晚上都会在下班后,都会坐地铁到一个有名的小吃店,大吃特吃,直到吃撑了才打道回府。她自己也很苦恼,但总是停不下来。
这个女孩子,是真的对美食有特殊的情节么?每天停不下来的暴饮暴食,就不是单纯的美食享受了,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但是这个女孩无力改变。
原来她在一个很有名的五百强公司上班,工作压力很大,又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她很孤单,不喜欢回到一个人的房子,只能靠对美食的追求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你认为这个女孩,无法抗拒的真的是那些美食么?
不是的。
我们来看一下她的这个习惯回路。下班了是暗示,搜寻美食是惯常行为,奖赏是可以去热闹的地方,吃美食。而中心的渴求,就是为了让自己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的孤独感和工作的高强度能够瞬间消失,下班了不用一个人回到孤零零的房间里。
就是这种强烈的摆脱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强烈渴求,让这个女孩无法抗拒,即使很苦恼,即使她知道不应该,她也很难去改变。
4、我们需要怎么改变旧习惯,养成新习惯?
对这个女孩,陈海贤老师给她的解决办法,是去尝试别的活动,健身、参加读书俱乐部、跟朋友看电影等,这正是用其他的方式来替代了就的习惯回路,重新建立新的惯常行为,来满足这种对于摆脱孤独感的渴求。
而这也正是研究人员们通过不断的对于习惯的研究,所得出的最有效的方法。
在历史上,有一类病人,他们因为一些意外,大脑受到了损伤,失去了长久的记忆,可是却发现他们的行为还保留着很多的习惯,比如可以自己出门又找回家,比如饿了会打开冰箱的们给自己做一顿从前很喜欢吃的食物。
为什么他们能在没有记忆的情况下,却能独立的完成这种需要记忆的行为呢?
为什么很多人虽然戒掉了抽烟,但还是会因为某个偶然的因素又陋习复发?
因为旧习惯从不会消失,只能被替代。
一旦习惯养成,就会被储存在我们大脑最原始的基底核里,而我们每天的活动,就是不断的调出这几百种习惯模式,帮助我们减少思考,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判断。
所以,准确的说,我们无法改掉一个习惯,只是我们用了新的习惯去替换了它,让旧习惯退居幕后,退居二线。但是它一直在那里。
而想要改掉一个不好的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如那个美食癖的女孩一样,找到自己的渴求点,用同样能满足这种渴求的方式,来替代它。
而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也是去找那个渴求点,每天的持续行动,当大脑产生了这种神经渴求,即养成了一整个习惯回路以及中心的渴求时,一个习惯模式就开始固定下来,进入了你的基底核。
为什么股神巴菲特能每天去阅读达50年甚至上百年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年报?为什么童话大王郑渊洁能持续几十年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写小说?
这背后都是那个渴求,在指导他们的行为。渴望通过年报的阅读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渴望充分利用好早晨的黄金时间不断的高产出作品。
而对于我们千千万万的想要养成好习惯的普通人来说,不管是对于自己,还是帮助你的孩子建立习惯,我们是否也能从中学习一二?除了有意识的人为制造习惯回路里的自我奖赏外,思考自己的渴求点是什么也非常的重要,通过最初的持续行动,当大脑对这种渴求越来越强烈时,习惯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