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五月份数据出来了,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回顾下,小号记忆承载3的5月17号的文章:怎么看我们四月份的数据。
我建议你在阅读本文之前,先看看上个月我的说法。
当时面对的基本面,或者说,主流的舆论方向,是说美国放开了,他们的经济要如何如何飞了,与此同时,因为此前四月份数据不好,舆论表现出十分的低沉,或者说,丧。
读者问我,我就写了5月17号那篇文章,我打了一比方。
我说,美国的经济,大约得的是癌症,而此前我们四月份包括三月份数据不好,大约相当于自己主动扇了自己一个嘴巴子,脸肿起来了。
得了癌症,不一定死,但是想要好,没有那么容易。自己扇了自己一个耳光,肿起来,总会消下去的。
那么还不到一个月,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如我判断。
五月份数据出来了,挺好,至少,肿起来的脸,在慢慢消下去。舆论也变了,那帮大V,似乎忘记了昨天自己被打脸的预测。
如果我不提,也许就这么黑不提,白不提,又被他们混过去了。
那么国际市场的基本面,这个是我主要的关注方向。
有两个话题,一个是经济,一个是通胀。
你注意,欧美一家,这是一种语言习惯,通常我聊世界经济,就是指以美国为核心的,包含了欧洲在内的这一部分的所谓的世界经济。
同样,我如果提通胀,指的也是欧美的通胀。
所谓国际市场,习惯性的就是在指以美国为核心的欧美市场。
首先我们来看美联储的意见,美联储的意见近期都是统一的,说白了,就是不装了,摊牌了。
摊牌的话题主要是两点,美国经济处在衰退的边缘,通胀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无法解决的。
这个话题我传达给各位要早很多,起码早了几个月,你去翻看历史纪录。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已经是市场的主流看法了,我是指国际市场。
美联储和美国财长之间的扯皮,就不聊了,咱们此前聊过几次。他们一直在扯皮,无非一个说都是美联储的问题,而美联储则表示,说到底都是财政刺激惹的祸。
其实无非彼此甩锅,没啥新奇的。
尤其是周五晚上,自从美国的5月数据出来之后,CPI再创新高(这里也是打了很多杠精读者的脸,上个月非要跟我争,说到顶了),然后就是国际市场的动向,美国的债市,股市,石油,黄金,你也看到了。
首先,最重要的话题显然是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 ,或者讲衰退,到底是哪一年。
这个咱们也聊了4,5次,我也提前了几个月传达给各位。最初的说法是,23或者24,后来的两次我明确传达给读者的观点是,23,也就是明年。
因为从很多大资金的动向以及仓位来看,就是这样。那么这个话题,经过几个月之后,也逐渐变成了市场的共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上个月里都关于这个话题,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你比如荷兰合作银行,十分明确的跟市场传达,美国将于23年,经济衰退。
这和我几个月前传达给读者的市场里的一手信息,都是吻合的。
那么除了经济之外,加一点旁的话题,你可以当作小道消息。
这个话题,我3月31号就聊过了,我说,为了获得避险情绪,俄乌战争的开始,由美国引发,那么战争结束的时间,也将由美国来决定。
这个结束的理由和时间,大概率会和中期选举相关。
说白了,拜登总得得到点什么,大家都想得到各自想要的,美联储需要避险情绪,俄罗斯有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时间窗口,泽连斯基为了自身安全,陈佩斯非要去抢朱时茂的戏,那么拜登能得到点什么呢?
当然是指个人。左思右想,也只有中期选举,这就是我3月31号告诉你的判断。
那么从目前的美国以及美联储的说法来看,大家在通胀问题是否首要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周五晚上数据出来后,后半夜就是拜登的表演。
他还是撂下几句重要的话,通胀已经成为美国家庭面临的真正挑战,已经成为美国的首要问题。
那么通胀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你要注意美国舆论的变化,他们开始把这个问题,引导到商品供应上去了。
你注意细节,是商品供应,不是供应链体系。
咱们以前一直在聊,美国的通胀实际上是供应链体系紊乱引起的,那么现在美国的说法是,实际上是商品短缺引起的。
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偷梁换柱,猫叫个咪的意思?
这就对了。
到底怎么回事不重要,目的才重要。这些人没有谁想要辩个输赢,都是地地道道为了赢。
拜登话音刚落,高盛就出来打脸,表示当下的能源价格还不足以降低需求。说穿了,人们还没有到节衣缩食的地步,所以指望商品供应短缺引起的通胀自然回落,是不现实的。
你注意,我此前多次聊过高盛,摩根的仓位布局以及一以贯之的态度。他们早就在押宝长期通胀了。
那我们回过来看拜登。他把话题引向商品短缺,有很多好处。一个次要的好处就是此前对我们部分商品的加税,可能要取消了,而且估计是无条件的。
说到底,美国加税实际上加在了自己的消费者头上,和我们出口商之间的关系并不直接。
更重要的好处则体现在拜登有可能用这个吹风的方式来结束俄乌战争。
换句话说,这就是个台阶。而这个台阶的第一步是向市场吹风,最后一步,则是为了中期选举。
你注意,这不是判断,这只是小道消息。有可能。
毕竟这一切的进程是和拜登中期选举的过程息息相关的,变数太多。
《纸牌屋》你总看过吧,看过就明白我说什么。
我今天聊的这些内容,不是为了证明我又对了,或者我对麻了。
我对不对不重要,我自己都不关心对错。
在聊到国际经济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并没有传达什么神奇的,我个人独创的意见,没有,从来没有。
我只是有一说一。
有些东西,是人家大资金几个月前就那么做了,我根据人家砸进去的真金白银的仓位来倒推人家的逻辑,我觉得是这么个理。
这种判断方式很简单,能砸多少个亿进去的那种大资金,人家不会是傻子,也不会是业余的水平。
你说我是相信钱呢?还是相信一群互联网上瞎分析经济的所谓网络段子手呢?
我就是这么一种简单朴素的逻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者来和我争论,我没有回复。因为我也不知道当时能回复你什么,只能等等看。
我相信,你就是三分钟热,一个月过去,你早忘了你昔日为了什么来和我抬的杠。所以即便我当时回答你,也没有意义。
因为你并不是此类话题的长期关注者。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你并不是此类话题的利益相关者。
经济类话题像什么?就像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有没有用?要看人了。
有的人种地,天晴还是下雨和他的农作物有关,他就关心;有的人打鱼,十二级台风有危险,他就关心;有的人操心下雨,要收衣服了,而有的人,既不种地,也不打鱼,也不收衣服。
那和他就没啥直接联系。
就像读者中也经常有另一种,他们倒是不和我抬杠,他们很信任我,我说什么,都全盘接受。然后跑来问我,该怎么办?或者,能做点什么?
这种话题,我也回答不了。
因为种地的有种地的该怎么办,打鱼的有打鱼的该怎么办,收衣服的有收衣服的该怎么办。
我并不知道你有什么,那我怎么知道天气预报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文末,说点题外话。
我总是问你,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就是在问你,你是不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其实很多人都不是长期主义者的,他们做任何事都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他们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哪怕抬杠。
你就比如我提到此前聊过的内容,他们就会问,哪一篇?哪一天?找不到怎么办。我只能挂个链接上去。然后他们接着问,链接怎么点进去?
再比如,我提到,什么什么大号记忆承载聊过,什么什么小号记忆承载3聊过。他们就会问,记忆承载3,怎么找?
提高认知的过程一定不可能是等着喂。就像你去看斗罗大陆,你先看斗罗5,再看斗罗3,再看斗罗7,你也会看得一头雾水。
看斗罗都是如此,你先看高中课本再看小学课本再看大学课本,你更加一头雾水。
这是一种问题,说穿了就是懒。
第二种问题则是情绪过于饱满,俗称马景涛的粉丝。
我们有些读者好走极端,要么就是不问三七二十一,上来抬杠,抬两天之后,连自己上个月抬过的杠都忘记了。
你忘记了,后台数据没忘记。把你的留言过滤出来,按时间排序,经常都是你自己在跟自己抬杠。
也有的读者,追更久了,能够把我的内容前后延续起来,发现每每被我言中,被我按在地上磨擦得久了,视我为七星坛祭风的诸葛亮。
这同样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
金融话题不是妖术,是科学,我是在科普,不是崂山道士在作妖。
这种来源于情绪的崇拜,只能说明你不愿意学习科学,你非要相信玄学。
就像你的电脑坏了,有个码农帮你重启了一下,又好了。这个背后是科学原理在起作用,重启不是巫术。
你不用以一种看见紫袍老道的眼神去看那个程序员,然后问他,重启这个秘籍,是哪本天书上记载?
世间事,无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循序渐进,日复一日而已。
这就是武功秘籍,你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学过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非有的人听完就做了,默默地做了一辈子,而有的人,听完就忘了。
高考的分数快出来了,考生们也要走向现实社会了。说一段昔日我高三班主任说过的话。
她说,她带过的学生分三种,全省前五十,前五百,前五千。
她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智力上的鸿沟,但是有着极大的学习习惯的区别。
前五十,什么都不用讲,人家自己就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前五百,你跟他讲一遍,他就能做到,颜回不二过,一种错误讲一遍,再也不会犯,跟他讲预习复习,他能执行一辈子。
前五千,学习习惯就差很多,一件事要反复讲三四遍,才能慢慢改过来。
老师也是人,是人都不耐烦。有说一遍就能飞的,她就不会愿意搭理说三遍才能飞的,这是人性。
所以越是靠前的人,越像黑洞一样,把教学资源都吸光了,以至于越是后面,越是得不到资源。
你可以恨她,恨这个老师怎么一点师德都没有,但是你也可以爱她。
她是我见过的最没有师德的班主任,也是我见过的最早让我看到现实社会的班主任。
现实社会不就是这样吗?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你越是拥有,越要塞给你,你越是没有,连你仅剩的都要夺取。
而到底做哪种人,其实钥匙在你自己手里。这个班主任告诉我们了,钥匙在我们手里。
我们能不能降低别人教我们的成本,就是我们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