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排了一点计划类的东西,又不得不感叹,我的时间怎么这么少。就像是我前几天看过的一万小时学习理论,想要掌握一种东西还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虽然也有说什么二十小时的学习理论,只要二十个小时就能掌握基本的知识,但是我想想我好像除了我的专业,对其他的东西都包含着极大的兴趣,比如说我原本的志愿工商经济啊,中文系啊,室内设计啊,日语啊,图书管理啊,甚至还对历史挺感兴趣,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曾经认为我会在上面的其中一个专业来发展,但是所谓命运,偏偏就让我好好体验了一把什么是阴差阳错。
可是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打算要换专业,毕竟高三用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让自己消化接受了我的专业。这有点像是辩论赛的感觉。一场辩论赛能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某种领域的很多东西,像我曾经参加过的门当户对理论啊,还有电信垄断啊,什么还研究过化学阉割啊之类的。但对于我这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在场上是被人吊着打的,所以,在强制性的比赛结束后,我就没有再去关注过这类东西,但是,这是的我又表现出比别人多一点点的性质出来,我在大一的时候甚至还去过厦大观摩厦大的辩论赛,可以说是比那些基本没有辩论过的人多了那么一点见识,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参与其中的人,我却什么都算不上。
这时候我又会想到我的专业,同班的同学基本都是抱着学好专业课的心来上的课,自己本身就对法律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开始上课前就能对法学界的各位大佬如数家珍,而我还是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样子。
我可以算是兴趣比较广泛的人,会一点钢琴,会一点轮滑,跑步也能算是比较快的,懂一点日语,学车学到了科目二,懂得分析一点家居家装之类什么的,但是我至今没有一点是算得上精通的。在这一点特别明显的表现在同学已经可以在做兼职的时候成为专业的舞蹈老师,而我最多只能教教中学生,还得得益于我曾经数学学的好和是本地人的缘故,而且说来可笑的事,我读得还是全校唯二不用学数学的专业。这样导致我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局面,并不能发挥特长。
我非常的认同终身学习的理论,尤其是从小看到父母下班后只会看电视玩电脑的行经后,现在还可以加上玩微信,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心痛,说什么工作后下班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虽然我小时候也是一个网瘾少年,但还是感到难过。觉得我从小就没有得到什么说的神乎其神的家庭教养,我觉得我现在性格的产生很多都是由于我从识字后从书上得到的一些知识,建立了我父母并没有交给我的三观,还好他们虽然不是很舍得给我买书,但是还是肯出一笔钱让我看看月刊书,多少给我的一点慰藉,但是同时也导致了我长大了之后也舍不得买书,虽然我可以说我看的书绝对不少,但是很多是找同学借的,很多是网上的盗版电子书,尤其是我在大学刚开学下血本买的kindle以后,我就没有再买过除了教材教辅之外的书籍了。不是不爱纸质书,而是小时候基本没有拥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