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固守在自己的能力圈,才能筑起宽大深刻的护城河。
但是,我看到很多己然三十的人,依然认为自己法力无边。
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不知道自己可以适合什么?到了三十岁后,人没有太大的工作上的进展。总想找到一个工作模型,既能用都上你手上己经拥有的东西,也能在这些基础上渐进学到更多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地方,一定是培训中心,而不是你心怡的下家,因为除非是做梦,否则这地球根本上不存在这样的一个组织。
曾几何时,我在尝试转换职业,也是以此为目标。这可能不是一种幼稚,而是大家都渴望有那么一个问题或模式,只要我解决了它,其它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是,纵观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从来就不存在非黑即白,更不存在绝对统一。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问题就会出现,可以尝试一石二鸟,但是现实更多的是需要你有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勇气与决断。
生活与生存,从来都不是利害分明的选择题,难得不是吗?
人过三十,更应该的是为道日损,好好的修剪枝叶。让你的能力与思维,好好地扎根在行业之中,而不是再思考如何开枝散叶,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拼试错成本。
在你减少枝叶的时候,人往往就会不甘心。会为那些投入了不少精力而没法产出的枝叶感到可惜,而每每拿起剪刀时候,往往又会担心因为剪错了某个枝干而错失了好几个亿。
但是认知科学己经告知了我们,在婴儿时间,我们脑中的活跃的轴突数量是极大的,但是在我们3-4岁的时候,会减速少一半,在我们16岁的时候。更加只会剩下三分之一。
为什么小孩子学语言能有那么快的速度?为什么成年人就不能呢?
就是因为我们在成长时候,长期习惯性用于思考的轴突,形成了每个人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到了16岁之后,我们其实就己经很难再去突破,并启用其它己经失活的轴突。
所以,成年,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大脑发育的完成。
而这些经常使用的思路,变成了我们的个人的独特天赋。
当站在这个角上,再去思考为道日损,我们的理解就不是单纯地修剪枝叶。
而是,应该面向过去,思考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什么是自己不擅长的。思考自己有什么天赋和优势,试图剪去那些和自己无法契合自己优势发展的项目。
因为,只有尽可能的认识自己的本身,你才能剪得准确,而不后悔。
与为道日损所同频的是三十而立。
我认为,这种立是为道日益的的,
因为成年后,我们摆脱了应该教育,我们开始理解并体会到,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你的心智系统开始开启,你会朦胧地感觉到自我意识的存在,你开始可以和自我对话,觉查到自己的内心。所以,应该为道日益的应该是我们的心智,去尝试理解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个反应。体味自己的行为,去建立起自律系统,去化解自己的焦虑与压力。
为道日损的,认清自己,留下契合未来,适合自己的主干。
为道日损,不放弃修炼自己的内心觉察,系统优化,情商设计。
对立的东西,其实统一的。
关键,你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而不是以偏概全,坐等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