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第一季度,涌动着比往常更多的情绪。甚至有时候矫揉掺杂,汇流出难以言说的感触。
工作一如既往。生活呈现出新的性状。“宅”成了众多人的常态。有时候仿佛停滞在某种混沌里,生命获得了惊人的静止。
然而时间总在流逝。静止的假象往往让人虚掷光阴而不自知。我惊讶地发现,在春节和疫情持续的闲暇里,我没有获得向上的力量,进而如想象中一般于漫长的冬夜在书香里秉烛游弋。那种美,像灵魂撒的谎。
幸好在3月里,我看到了自控的光芒。白天实在没有时间。数次凌晨3点多起来读书,更像是对无情时光的阻击。然而终究带来了收获,精神的满足和虚幻的青葱,还有向自我实现的一点点地试图接近。
三个月来的细碎地阅读,也许与真正的读书人相去甚远。对自我来说,不啻是在寻觅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状态——在时间的夹缝中获取人生的质感和意义。如此,将读过的20本书记录如下。
一月份,只读了5本书。《佩德罗•巴拉莫》属于重读,这本薄薄的中篇小说拥有神奇的力量,似乎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一方深不见底的深渊,“湛兮似或存”,给人无尽地想象和张力。《老人与海》是美国硬汉作家海明威所著的中篇小说,是一本关于意志力和力量的书。这本书秉承着海明威一贯的简洁、干净,也秉承着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留下大片的空白任读者思考和驰骋。《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经典之作。作者满含热情地将尼采的生平和主要思想,用新颖的表达方式贯穿全书,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感悟。读罢掩卷,似乎可见一个活生生的尼采。《巴比代尔》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很喜欢东欧、中东的一些作家,他们笔下的小人物如此生动,在笑中带泪或泪中含笑中,用韧性和耐力超越通俗意义上的苟且。在赫拉巴尔的笔下,巴比代尔们“通过灵感的钻石孔眼”观看世界,他们用虚幻的色彩对抗悲惨,用生造的热烈抵抗孤独。我们从不认为我们如此过,但是我们不经常如此地苟且着吗?春节期间读了一本关于爱欲与成长的书,约翰·欧文的《独居的一年》。这部厚厚的小说描述了两代人在自我撕裂和矛盾中成长的故事,“当你找到爱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己”,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不就是为了与“自我”的重逢嘛。
二月份,读了6本书。奥地利作家穆齐尔的《三个女人》久负盛名,由三个文本结构各异却相互有着精妙关联的短篇构成, 总体上是在探讨对情欲的感性感受与理性认知,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国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一部长篇小说。布尔加科夫用现实、历史、神性构塑出巨大的隐喻,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名著。博尔赫斯的全集是我今年的目标之一,这个月读了他的《布罗迪报告》,仍然惊叹于他的惊人的叙述力量和毫无违和感的哲学思维。《24个比利》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作品。比利的多重人格达24个之多,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整本书让人惊奇甚至惊惧。《常识》是一本滋养西方现代文明的奇书。在北美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刻,幸而有托马斯·潘恩,让人生发出由内而外的绝对的力。他既是热情昂扬的,又如此扎实地站在必然性的逻辑起点上。他阐述政府的产生的必然,又驳斥君主制和世袭继承,从而留下唯一的出路:在斗争中斩获天赋的公正与自由。令人惊奇的是,在美国独立前夕,他竟然擘画出一条明晰的政治道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朋友之间》是一本贯穿着爱、友情、欲望、孤独的短篇小说集。我确信,冥冥中的必然的邂逅是可以得到心理学、行为学的解释的。事实上在遇到奥兹之前,我已经见识过马拉默德、辛格、马尔克斯、奈保尔、樋口一叶、夏目漱石的爱与孤独。在与人类灵魂最匹配的共振中,无论什么地域和人种,反应都惊人地一致。或者可以说,爱、友情、欲望、孤独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本质的体现。作为以色列作家,奥兹在基布兹(一种集体主义公社模式)的成长经历早已融入了他的基因。一般来说,在生产力低下的状况下,平均主义是维护集体生存的有效形式。但是,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性的束缚和个人权利的限制,就会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然而在集体面前,个人总是羸弱的。于是,在高冷坚硬的墙内,爱、友情、欲望、孤独相互撞击,迸射出难以评判对错的火花。外人看到的,永远是一片死寂。它们的光亮和热度,只有身在其中的敏感的灵魂知道。
三月份,因为数次在凌晨读书,一共读了9本书。继续读阿摩司·奥兹的作品,读了他的短篇小说集《乡村生活图景》。一系列发生在以色列具有百年历史、在时代面前行将发生巨变的乡村的故事,一以贯之的氤氲着孤独、爱和欲望。重读了德国作家特奥多尔·施笃姆的中篇小说《茵梦湖》。小说描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被迫分开数年后,在茵梦湖畔重逢的故事。通篇洋溢着诗意的忧伤,是感伤文学的典范之作。《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讲述了哈姆莱特叔叔克劳狄斯弑君夺国并占有国王遗孀,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哈姆菜特王子因此复仇的故事。故事情节曲折,对人物的人性、情感的塑造丰富而深刻。美国华裔科幻奇才特德·姜的短篇小说集《呼吸》非常奇特,就文笔来讲个人认为一般,但是蕴含在奇特故事架构背后的关于宇宙、人类、生命、未来的思考极其深刻,无怪乎数年仅写了十几个短篇科幻小说的特德·姜屡获大奖。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讲述了十四个平凡人一生的经历,他们大多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在波拉尼奥近似絮絮叨叨的笔下,展现出在边缘和梦魇里殊死挣扎的强烈的沉沦感。傅斯年先生的《诗经讲义》再次让我惊叹起一代国学大师们的源深厚重,《人间词话》《中国小说史略》《经典常谈》《兵的文化》……,无不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同样体现在他的《大教堂》里,他的小说有一种奇特的感伤的氛围,在他简洁的叙述下,悲惨、痛苦、孤独隔着朦胧的布幔若隐若现,甚至让人感到无尽的虚无。这个月还断断续续读了《新唐诗三百首》。大概从读高中开始,我就对宋词情有独钟,对唐诗则较少接触,这个月认认真真读了一些,算是一次补课。最后要推荐一下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这本书通俗易懂,却又让人受益无穷。读过之后,便对中华人文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诗词曲赋等等的嬗变,以及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了全景式的感观。
眼看着春天就要过去了。反思这个季度的阅读,抓取了一些时光,也浪费了不少。偶尔看看综艺、刷刷手机的习惯像是痼疾。人生本就是活在一个接一个的希望中。期望下一个季度更加自律,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