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独立的人。
当今的中国在国际上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越发明显,承担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多,许许多多的人也因此搭上了发展中的火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支援世界的时候,我们慢慢的发现,虽然我们的整体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属于领先地位的,却在软实力方面严重缺乏自信,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不认同和外来文化绝对优越的心理作用。国外的月亮总比国内的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相信很多会思考的人是能够找出答案的,那就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过程。然而那为什么很多的高知识分子竟然能够认识到了这一个层面还会有能力走出国门后,停留在他乡深秋的满月呢?
因为中国的当代教育,对于自身文化的肯定严重缺失。
一、构成教育实践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从文化不自信的年代里生活过来的。
不可否认,现如今的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是三四十岁,正是在外来新世纪文化和旧时代自身文化落后影响中成长起来的,当这一批在本身时代不自信的背景下承担起教育的重担时,可想而知,他们是没有打破自身思维模式禁锢的能力的,对于本身精神上的局限,他们实践的教育,便顺理成章的也未能打破文化不自信的枷锁。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来技术的依赖,和产品上乘观念。
中国人自古受儒学的影响,安逸也成了现如今很多技术产业的现状。外国人不给潜艇,我们就能造了;外国人不给芯片,我们自己便能做龙芯出来;外国人不给卫星,我们有了东方红。然而在技术开放的领域,比如汽车、能源开发、药物研制,我们却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在各个生活领域的创新变革中,都以欧美为准,欧美的就是好的,上乘的。我们对于外来的品牌,总是赋予了好评和优质的标签,忽略不足,夸大优点。
三、缺少国际标准话语权
因为我们积极参与到国际的交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然而此时此刻,国际已经在欧美大国的主导下,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利益的所谓国际标准,我们想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就要遵守他们的规定指标。例如国际货币美元、化妆品行业标准、太空轨道资源等等。当我们严重依赖别人规定的标准以后,精神上便会潜移默化的发生等位转移,主观意识里便就让外来文化标准占据了主导地位。
。。。
因此种种,中国在当今国际交流中,严重缺乏文化自信,没有独立的文化人格,没有文化特性,没有从国际交流中区别出五千年文明的特征,最终变成芸芸世界人,而不是世界中的中国人。
当中国文化严重缺乏自信的时候,当代的教育当务之急便是以树立文化自信为首要任务。
根据上述问题,当代教育和文化建设当以下列方式推进:
一、将文化课程纳入教育人才选拔标准里面和教育中,从教育者出发,培养起一批高度文化自信的人才。
二、加快自主创新建设,鼓励支持自主品牌在行业中的竞争,加快将中国创造走出世界的步伐。
三、参与并主导国际事务,争取国际话语权,推行中国国际标准。
然而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当中,肯定不是大道理大空话,落到一线教育当中的应该是可行性的方法办法和行动。所以在一线的教育中,我们要落实以中国文化为原则的教育方针。
首要就是读书,读古书。书籍中记载登录了所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信仰。当一个熟悉中国思维方式的人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国标签便是他和其他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的区别,也是他自信的来源。
其次就是中国的业余活动方式,业余活动是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我不信中国式的业余活动不能够给学生带来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我相信方法是一样的,丰富的业余活动将是塑造完整人格的最佳外在因素。
最后就是中国文化标准的审评。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想要获得认可,总是免不了审批的,既然总都避免不了,我们何不用中国文化的标准呢,如果我们制定一个中国式标准,何患没有学生向着这个标准前进的吗。
教育就是树己立人。走向国际就要树立自己自信的国人。中国当代教育,当以文化自信为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