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看到身边的许多朋友进入保险行业,发了很多关于宣传保险的动态。
我自己也生下了女儿,为了给她买保险,也开始对于这个保险进行一些了解。我跟身边的朋友讨论到保险行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保险这个行业,甚至是排斥,但是他们却都为自己买了保险,或者为自己的家人买了保险。
这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为什么大家有着这样矛盾的心理,而且我相信有这种思想的人,在我们的生活圈子中绝对占大多数。
首先我要承认自己以前也在心理上,有些排斥保险的,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
相信大家都接到过卖保险的推销电话,有时候还能在大街上接到传单。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挂电话,拿了传单之后扔到垃圾桶。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种产品的推销,可是为什么读到写得好的软广我们会拍案叫绝。一遇到卖保险的就嗤之以鼻呢?
一、我在网络上仔细查找了许多人排斥保险的原因,我想总有一条是你有过的想法吧。
1、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人们对自己无法把握的东西很没有安全感。
2、跟传统储蓄习惯矛盾。我国理财思想相对保守,保险会被多方怀疑和不接受。
3、保险运营的不成熟和某些制度的不完善,加之保险公司的激励方案,引发个别非专业营销人员不负责任的行为,给人们一种事前说得天花乱坠,事后人影都找不到的感觉。
而且人们对负面信息更容易关注的本能导致很多人对保险的印象越来越差,甚至到了谈“保险”色变的程度。
4、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都想好不想坏,保险谈的事情往往就是死、生病这些话题,很多人很忌讳。
5、其实大家是讨厌一切推销的,保险只是其中之一。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提到保险公司就想到传销,认为保险公司就是骗人的。
6、保险是用一纸合同,收走了别人一年甚至几年的钱,自己很难看到效果,不像买其他东西马上就可以用。
7、大多数接受不了保险的人,就会告诉周围的人,推销保险的了很烦。这就构成了我们排斥心理的底层逻辑。
前面我列举了七条原因,我相信是囊括了许多人排斥保险的原因。
二、但是为什么又有人这么多人愿意买保险呢?
买保险的原理是这样的:中国有句话叫未雨绸缪,意思是说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今天要为未来的不确定做准备。
保险的三大作用:
1、保险作为金融工具,它不是为赚钱而生,而是为了帮我们转嫁风险。
2、风险无处不在,无法避免,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来。意外往往会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会让人猝不及防,尤其是对家庭的经济支柱。
3、为年老时有所养,疾病时有所医,意外时有所治。死有所留和残有所靠。而是避免因意外疾病年老而变穷。
总得来说,就是减少意外、疾病等带来的家庭损失。对普通人来说,保险是转嫁风险最划算的杠杆工具,为了防止因病致贫,中国大部分的普通家庭都需要保险来做保障。
生活困难时雪中送碳,生活美满时锦上添花
不过我知道,有人多人在心里并不认同,保险不是解决未来不确定性最好的方式,储蓄才是。
三、储蓄和买保险之间的区别。
储蓄和买保险,都是为了为未来不确定做准备的办法,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比如我现在还年轻力壮,将来年纪大了可能会生病,为了防止以后生病要花一大笔医药费,今天就开始存钱,
每个月拿出10%的收入存起来,未雨绸缪。这是一种做法。
另外一种做法,是我每个月也拿出10%的收入去买保险。
这两种做法有什么区别呢?
1、如果我是用储蓄来未雨绸缪,那么未来可能就会发生两种不同的情形。
如果我将来年纪大了也没生病,我存的钱就还是我的钱,我不需要花出去,这时候我还是很幸运的,能够保有我原来的收入,这份储蓄没有被花掉,我赚了。
但是如果我运气不好,生病了,这份储蓄就会被用掉,这时候我的财富就会减少。
2、一个人如果通过买保险来未雨绸缪,他每个月拿10%的收入去买保险,买完以后,他如果生病了,保险公司会替他支付医药费;但是如果他不生病,保险公司也不会还他的钱。
他每个月给保险公司交的那10%的收入,就那么交出去了,再也拿不回来了。这笔钱用来干什么了?用来购买他希望的“控制意外风险”的这种服务。
3、这就是储蓄和买保险的区别。
储蓄,你未来的日子是有高有低的,如果你不生病,你存的那笔钱就可以拿去花了,可以买东西了。
但是你买了保险以后,无论你落入哪一个世界,健康还是生病,你的收入都是一样的。
健康的话保险公司不会把钱赔给你,生病的话保险公司把钱赔给你做医药费。结果你的收入都是不变的。
所以保险公司就是专门为了满足你的需求,向你提供“控制意外风险”这种服务的机构。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安利保险行业的好处,而是想客观的说一些保险行业对于我们个体或家庭来说的巨大影响,以及我们在能用平常心去接受保险这个事情。
四、未来保险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
现在保险行业提出了许多新的保险产品,看起来确实很吸引人,但大多数保险公司只是在原有的产业,优化公司保险服务,给予受保者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取得更好的销售成绩,但是并没有发生变革式的进步(至少我没有了解到)。
我也在一本书中看到了对于未来保险行业发展的期待。
1、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数据和科技驱动,结合新的“碎片化”生活场景需求,提供能全程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服务的个性化服务。
他们运用自主设计的 App 和聊天机器人,让用户不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简单的选择和信息输入生成保单,让客户能方便、自由地购买保险产品。
这样既降低了运营成本,也不用租赁具体的办公地点,也不用招募大量的销售和客服人员。并且所有保单都存入了公司的数据库,避免了保单欺诈的发生。
2、提供了“随想、随买、随得”的保险产品。保险服务就像购买柠檬汁一样,廉价、方便、还不用担心质量问题。
你可以为家里任何你在意的东西投保,比如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家具等,通常只需90秒就能完成投保流程,3分钟完成赔付,而且价格低廉。
比如你刚买了台新电脑,然后就能上 保险网络 App 上快速购买一份电脑保险,保费是一个月50元。第二天你和朋友去逛街,晚上回家后发现你家进了小偷,新电脑被偷了。这时候你只需要打开 App 说明情况,3分钟之内赔付金就能到账了,这就体现了“随想随得”。
3、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未来一定将从“事后保险”走向“事前防护”。
通过数据和科技手段,在事故发生之前就进行有效防护,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保险公司的理赔率,总体上降低整个社会的保险费用。
比如说,将更多关注放在了会员的健康管理上,针对每个人的具体表现来降低保费。这样就通过经济手段,驱使客户重视日常健康管理,从而降低了长期费用。
根据司机的驾驶数据,提前进行预警操作,从而降低风险等等。也许将来能从人们的驾驶行为规律中,找到谁的紧急事故处理可能有问题,从而可以提前纠正,降低事故率。
对于每个人来说,因为事故被避免了,我们也会生活得更幸福。
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自《薛兆丰经济学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