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明月几时有》和《悟空传》的上映,男神彭于晏又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作为一个阳光可爱的大男孩,已经35岁的彭于晏依然用他的魅力征服了一大波少女的心。
度娘搜索“彭于晏”,除了可以看到无数美好肉体,还有的就是各种关于他的励志软文。
的确,在我们看来,彭于晏是个努力得有些过分的人。
在《翻滚吧!阿信》中,面对着许多一般人绝对无法完成的高难度动作,他苦练八个月,几乎每天进行十余小时的体操练习;而且,为了保持身材,他只吃不加任何调料的水煮餐。
拍摄《激战》期间,他特意到建筑工地花了三个月时间接受“魔鬼式”教育。在那儿,除了基础体能训练,还有各种搏击训练,每天训练时长都是八、九个小时。
后来拍摄《破风》,他又饰演一名自行车赛车手。在这部电影里,彭于晏累计骑行了11万多公里,几乎相当于绕地球3圈。
看到这一切的我们被彭于晏这种“拼命三郎”的毅力所震撼,纷纷献上自己的膝盖顶礼膜拜。
然而,就在大家觉得此为神人、世间少有的时候,彭于晏自己却对这一切显得不以为然。在他眼中,自己所做一切不过是原本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一个演员,当你接了某个角色,那你就得想办法尽力去表现、塑造人物。要演体操运动员,需要练习,那就去练呗。
彭于晏这样的实干型演员在观众中受追捧是有原因的,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是大家喜欢他们的最重要的理由。
然而讽刺的是,观众们眼中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我们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
——人们为什么喜欢彭于晏之他们?
——因为物以稀为贵。
我们向往着他们那样的成功,我们钦佩他们的坚持。然而现实是我们很大一部分人是没有坚持的,当然也没有成功。
我们总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太难,比如太累……最后连最基本的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到,就放弃了。
我们一方面期许着成功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愿面对自己的软弱。于是,我们开始神化他们,神化他们的努力。
“你看,彭于晏好努力呀,他拍戏训练得特别苦还坚持。”
“对呀对呀,太拼了,我就做不到”
“人家是专业演员,能力Max,哪能和一般人比。”
成功变成天上的星星,彭于晏他们是会飞的超人,而我们,只能在地上默默地看着然后赞叹奇迹。
这是我们制造出的障眼法,好让不努力的自己可以更加的心安理得。
然后,时间久了,我们也就真的以为他们是神我们是人了;然后,时间久了,我们也就真的觉得很多事情遥不可及了。
想要的和需要的是生活中经常面临问题,而且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不同的。
想要是一种欲望,它让你舒服,让你自在;需要是一种应该,它让你成长,找到真正的自我。
比如找个彭于晏当老公是阿毛想要的,而认清这是个白日梦则是阿毛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