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次郎的夏天》观后感

一、即使母亲离开,在孩子的心里依然与母亲联结

正男和外婆一起生活,不知道父亲是谁。有一天,看到了母亲的照片,知道了母亲的地址,便独自踏上了寻母的道路。

却遇到了几个混混,抢了他的钱。幸而被菊次郎和她的妻子看见,帮助了他,在了解到他要去找母亲后,便让菊次郎带着正男去丰桥找她的母亲。

事实上,菊次郎的母亲在他小时候跑了,而菊次郎妻子的母亲多次改嫁。他们在谈到双方母亲的事情时,都表示不满,不愿别人指摘自己的母亲。

无论母亲是否会养育我们,在我们的心里,都是想要和母亲在一起,并且有着深深的依恋。

但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母亲离开了,往往会有人生出可鄙的同情,说:“他没有妈妈了,他妈妈不要他了。”

这样的人是残忍的,他们不光揭露人的伤疤,还要杀死一个人“心理上的母亲”。


二、自我功能不足影响个人发展

同样是没有母亲,菊次郎和正男是两个极端。

正男乖巧听话,总是沉默,低头不语。

而菊次郎更像是一个自恋障碍患者,对人总是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开口就是命令的语气。似乎别人的存在,便是应当为自己服务。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恋,健康的自恋有利于自我发展。

而自恋人格障碍是因为婴儿期缺乏良好照顾,重要他人对他反应不足,造成对婴儿的精神剥夺,导致自我功能发展不足。

这可能与菊次郎早年母亲的离开,未能被好好照顾有关。

自我功能与一个人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相关。而菊次郎自我功能发展不足,也导致其能力发展不足,成为了一个中年“废人”。


三、减少超我控制,释放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即本我(人的本能冲动)、自我(社会环境适应)、超我(道德规范、责任、义务等)

菊次郎以及后面遇到的好人、光头、胖子活得都比较本能,缺乏超我约束。

所以,我们看到后面,他们陪正男玩,就像一群大男孩一样,没有评判、要求,只有轻松、快乐。

而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的超我太强,对本我控制太多,做什么都有很多评判,应该/不应该、对/不对,导致人活得压抑、疲惫。


四、不喜欢大家离别时,都对正男说:“小子,要乖乖的。”

电影中的人,除了正男,其他人都没有名字。而菊次郎也是在电影结尾时,正男问他的名字,才告诉正男,他叫菊次郎。

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种身份象征。而始终不说名字,或许也是他们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毕竟,他们是主流社会价值观所不认可的一群人。

他们对正男说,“要乖乖的”,或许也是他们希望正男可以和他们不一样,有更好的人生。

但是,在这个夏天,他们为正男所做的一切,将会永远留在这个男孩的心里。

我们也看到,正男从一开始的沉默顺从,总是低着头,到结束笑着奔跑回家,他们送给了正男十分宝贵的礼物。

而我,希望正男可以按着自己所想,成为想成为的人,不一定乖,但一定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导演北野武的经典作之一。 很普通的一部电影,我却看的笑着哭了。 电影讲述了自...
    安暖小语阅读 9,293评论 6 4
  • 很久没有观看此类温情片,大概是心极难安静下来。《菊次郎的夏天》从名字便令人感到一阵温暖,却无法刺激出观看的...
    自由的水沟阅读 10,221评论 0 4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看过这部影片这是我心里冒出的一句话。暑...
    鹏仔爱学习阅读 4,874评论 0 0
  • 影片一开始,一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充满生命力的小男孩从远处奔跑过来,背着天使翅膀的书包,并发出“叮叮叮”的铃声,我...
    莘芭阅读 6,430评论 0 0
  • 周末,因为清明节在家休息,儿子也放了两天假。午饭的时候陪儿子一块看了电影《菊次郎的夏天》。 这是北野武导演兼主演的...
    小胖孩的日记本阅读 4,260评论 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