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帖临帖,遇见好的文字,也不知更醉心于文字的美,还是书法的美,总之就是醉得一塌糊涂。
夜读《董美人墓志》,觉得杨秀的文学才能被大大低估了,他是可与曹植比肩的人物,他为自己早逝的爱妃董氏所写的诔文也足可与曹植的《洛神赋》比美。他们二人的出身也绝似,曹植是曹操第三子,为爱而不得的甄宓写下《洛神赋》,杨秀是隋文帝杨坚第四子,为早逝的爱妃董氏写下《董美人墓志》,俩人堪称难兄难弟。
墓主董美人(公元578年--公元597年),汴州人士,名、字不详。董氏于开皇十七年病逝,终年只有十九岁。墓志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楷书21行,行23字,原石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
《董美人墓志》被称小楷隋志第一,字体清雅端丽,夭夭矫矫,又妩媚天成,约略如董美人风姿。
全文400多字,劈面一句“美人姓董”,好得不能再好,让人觉得天下美人就该姓董,都该姓董,连我一向认为最好的姓“林”都要逊色一点,《红楼梦》中曾称黛玉林美人,姓林虽好,与这美人二字相配,倒象分量轻了一点,不及这董美人,重重一顿,天上掉下个盛装玉貌的美人来,恰恰砸进自己怀里,哪个也做不得柳下惠,瞬间骨软筋酥,坐怀即化。又如绿珠坠楼,登时在地上砸出一个坑来,就是一个盖棺定论:活着美得倾国倾城,死也美得惊天动地。
一句句读下去: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乘亲,含华吐艳,龙章凤采 ,砌炳瑾瑜,庭芳兰蕙……声色情爱,带着花香、脂粉香、美人的体香扑面袭来,真让人心旌摇曳啊!
再读:摇环佩于芳林, 袨绮缋于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棋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窗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美人之动态、静态、娇态、艳态、聪慧之态都呼之欲出。
我认为女子之美分三个层次:容、态、韵,天生美貌只是第一层,那是上天厚赐,爹娘恩典;仪态之美进阶到第二层,举手投足皆美,才有了一段风流态度;要修炼到风韵天成,才算到了第三层,这第三层却要有李渔所说“内才”来支撑,即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这一层,基本就得到了“美感自由”,风情万种,不美而自美。只是这一层殊为不易,显然这董美人以十九岁的芳龄,已都得到了。
那样跋扈的蜀王杨秀,他连自己暴戾的皇帝哥哥杨广都不服,一个温温软软的小人儿,就让他化成了水,甜成了蜜,软玉温香入怀,他遂柔情蜜意,痴心不改了。他“埋故爱于重泉,沉余娇于玄隧。”一声声呼唤,一字字血泪,全是深情,世间深情难做假!读到“故爱”、“余娇”四字,不觉为他的痴情长情感动,多少人爱的是“新欢”,他念的却是“故爱”。
这两句令我想起印度的泰姬陵,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的爱妃泰姬·玛哈,建成的白色陵墓,传颂着他们千古不朽的爱情,有人说沙贾汗是暴君,不是情种。但是全世界的人络绎而去,更愿意相信这世上真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时空的思恋,有生死相随的爱情。
从此,一个可以妻妾成群的人,“比翼孤栖,同心只寝。风卷愁慔,氷寒泪枕。悠悠长暝,杳杳无春。”爱不动人,偏爱才动人。弱水三千,他只取一瓢饮。从此后,他的世界纵然繁华满眼,美女如云,却已经蒙了一层揭不去的黑纱,阳光也幽暗了一重。
“余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读到这几句,泪落如雨,空留余想,有念无人,生离死隔,所爱永诀,心缺了一块,一生里要怎么活?除了落泪除了心碎,还能做什么?
杨秀的名字好,让人想起蔚然深秀四个字,只不是皇帝命,后来曾有人推他做皇帝,皇帝没做成,倒被杨广杀了。据说他性情暴躁,但在美人面前,他是情种,是才子,是檀郎。
他的“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让人仿佛眼瞅着那玉肤花貌的董美人,拖着长长的裙裾,香扑扑粉嫩嫩仪态万方地走出来,最是那娇羞的回眸一笑令人销魂,尤其“吹花回雪”四字,匠心独运妙手偶得,中国字凑在一起,就有这样美,有声有色有情有物,甚至闻得到香味,董美人是尤物,《董美人》也是尤物。
后人欲得之而后快者,不计其数。最是那吴湖帆有福,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这吴湖帆也不是等闲人物,他的祖父是吴大澄,幼年即常听爷爷和吴昌硕谈论书画金石。新婚之时,娶了书香人家的小姐潘静淑,潘小姐的嫁妆里有一件宝物,便是这《美人董氏墓志》,洞房花烛,潘美人董美人同至,只不知这吴先生该抱哪一个了。
就连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也一见倾心,说“《董美人》不得,食不甘,寝不安。”董美人收了杨秀的心,《董美人》收了袁公子的心。
活了十九岁的董美人,在杨秀的心里,活了一生,又在后人的惊艳里,活了一千多年。
想起吴梦窗悼爱妾的词《莺啼序·春晚感怀》,有几句颇切: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在否?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