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要用疑问句的语气读,就像小孩子逛庙会看到个稀罕东西拉着他妈问“妈你看这是什么玩意儿?”
别像带有鄙视和斥责的语气读,“**算个什么玩意儿!”。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天壤之别。
言归正传。存在即合理,首先群聊绝对是个正经“玩意儿”。
不信你翻一下你的手机,微信群少于五个的大神(太小太老者不作数)请默默合上手机睡觉去,您跟我们不是一个世界哒。
比如我把,不算僵尸群,经常或偶尔有互动的,我还有十五个群:
单位大群。
部门大群。
晚自习辅导家长群。
儿子班级群。
儿子特长班群(若干)。
闺蜜群。
发小群。
老同事群。
老同学群。
读书、学习、交流群(若干)。
……
说到底,人类还真是“群”居动物,只不过从前是一群人端着大瓷碗蹲在老槐树下瞎扯,现在是一个人举着手机窝在沙发上网络上群聊。时间变了,空间变了,聚集的方式变了,但聊天内容大致相同:家事、国事、天下事,偶尔也有荤段子。
从前聊天过程中,我尝尝你刚出锅的包子,你尝尝我家刚腌好的咸菜。
现在群聊少不了的项目是,发红包,抢红包,有来不往非礼也,一分也是情,一毛也是爱。
关系就在这一来一回中越来越坚固,杠杠的。
窃以为,群的最主要功能应该是“广而告之”。
大喇叭省了,挨个打电话省了,一条微信,群而告之:领导安排任务,班主任布置周末作业,老同学结婚生子摆酒席,都可以在群里吆喝一声完事儿,当然还有应用最广的,微商们利用群的力量售卖东西,快播,秒杀,一时间赚得钵满盆盈,好不快哉。
群的次要功能是沟通交流,熟络感情。前段时间一个老同事结婚,把十年前的一帮子人拉进了一个群,那些在岁月中慢慢丢失的旧面孔,再次重逢,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基情四射(没毛病),相聊甚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们生活在这个分秒更迭的社会中,需要饰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所以也被群分得越来越细了。这个群里你是老师,那个群里你就变成了进修学习的学员,这个群里你是群主,有发号施令,随便踢人的权利,但在另一个群里,你可能只想默默地潜水,静静地看别人吹牛逼。
不管你情不情愿,你都得在这些群里演好你的角色,该庄重的时候庄重,该谦卑的时候谦卑。当然累的时候,你也可以躲进发小闺蜜群,关门放狗讲段子,流氓无下限,节操碎满地,反正隔着手机,你也弄不死我是吧,who怕who!
我们总说网络是虚拟的,其实你只要不是网络诈骗犯,基本上生活中的你是啥样,网络上也是啥样。
燃鹅,你懂的,我该拐弯了。
琢磨了那么些个字眼来赞美群的实用性,不过是想把手里的盾描绘地更坚固些,等会儿万一不小心戳个大窟窿,那不是盾的错,不过赶巧我手里的矛太太太过锋利罢了。
群是好群,只是我渐渐不太喜欢了。
不喜一,源于自己轻微的社交恐惧症。
熟人面前话痨,但凡多一两个生面孔,不自觉就臀部肌肉收缩,笑脸僵化,正襟危坐,别人以为是装淑女,其实只是紧张。
在群里的体现便是,能不说就不说,万不得已需要刷存在感的时候,就抖个机灵抛砖引玉或者狗尾续貂,你们接着聊,我去扫扫地。
不喜二,不觉得直播生活是件有意义的事。
见过老师每天直播学生生活给家长看的:早读了,拍张照,下课了,拍张照,餐厅今天吃鸡腿,拍张照,午休宿舍里还在用功,拍张照……
如果不是学校强硬要求,我敢打赌没有哪个老师有闲工夫整这些,还备课不?还改作业不?还教育学生不?
而学校这种做法大概是想利用网络给学校做宣传,或者安抚住校家长们长时间不见孩子焦虑的心。
但说实话,我感觉不太好,像表演,感觉老师不像老师,像举着镜头的摄像师。
不喜四,很多话适合私聊,不太适合在群里唠。
夜半三更,忘了调静音的你,昏昏欲睡之际有没有被“滴滴”声吵醒过,不想看,又怕是领导有重要事情找你,睁开酸涩的双眼一瞅,娘的,有人在群里艾特另一个人提醒他明早记得带东西。
这不就是大半夜咚咚敲门的那些人吗,无所顾忌邻里,随心所欲。
还有比如当做老师的不得不在群里公布孩子的作业情况、考试成绩时,不到不得已,很多老师还是喜欢公开表扬,私下提醒,毕竟要给孩子和家长保留一些隐私和尊严。
不喜五,没那么多时间当观众。
去参加大冰读书会时被拉进了一个会友群,二百多人,闲人很多,聊读书,聊诗歌,早安打招呼,晚安打招呼,是一群怀抱诗和远方的文艺群,在里面呆了一天憋屈,觉得自己太俗,退了。
前天早上听94.4早高峰的“一米阳光”,节目里米兰和张一多老师不停召唤,“欢迎加入一米阳光大家庭”,因为听的次数多了,就想,加入看看是个什么样高大上的群吧。
吓死我了,四五百人的大群,图片、表情包、广告,忠粉抱大腿的吆喝……每秒同时蹦出四五条。
几分钟后果断退群。
时间那么少,我不想陪你聒噪。
不喜六,在群里商量事情,效率太低。
雾霾最严重那天,儿子班级群里空前热闹,家长们为孩子健康担心,在群里商讨要为班里购买空气净化器(太贵,学校不配)。
说到大家心坎儿里的事儿当然一呼百应。
于是,从周二到周五,近百人大群一直沸沸扬扬在商量着这件事:
买什么牌子的,一堆人跳出来给意见。
买多少价位的,一堆人跳出来给意见。
买一台还是两台,一堆人跳出来给意见。
最要命的是因为是大家自费,班主任不好给意见,一直不说话,所以有人开始号令大家在群里跟帖投票了,发起人发一条“同意买净化器的请跟帖投票,后缀上孩子名字”(我第一次见耶!好好玩耶!),等了半天,凑够了十几个人,又半天,二十几个了,再等半天,快四十了……
投票跟帖断断续续进行了两天,中间穿插着继续商讨买什么牌子什么价位的净化器。
有妈妈着急了,说赶紧定下来吧,刷屏都得刷半天,太忙了,没时间看手机呀。
还有的家长干脆在群里甩出一个无定额限制的大红包(不知道咋设置的,反正感觉很高大上),对发起者说,你先收钱,多少我都没意见,我还有点事,先忙去了啊。
不知道年底前能不能买好,好焦虑。
原因七,渐渐感觉被束缚。
工作时间也会下意识地看看手机,怕错过领导的某些重要指示,从底层开始往上刷,刷了两分钟看看没漏掉什么,才安心。快有强迫症了。
话说领导虽然省事儿了,但大家的时间呢?
感觉重要事情还是群发短信比较稳妥。
剩下的,你们来续……
百度百科里说,群居动物是以群体为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行为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的动物!
毫无疑义,人类是。
只不过我们群居生活的方式不断在进化,在演变,但目的仍旧是为了彼此之间互相关照,相互协助,共同走向和谐的幸福生活。
一旦“群”的存在破坏了上述原则,没有互相关照,只有互相打扰,没有相互协作,只有破坏规则,那么“群”带给大家的必将是不美好,不和谐。
如此,群将不聊,沦为空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