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无意中点开了一个报考心理咨询师的弹窗,加了工作人员的微信,开始了解报考心理咨询师的种种。
工作人员很敬业,给我发了很多资料和语音。可我却有些退缩了。
这件事本不在我的计划之内,我自己有多忙,手里还有多少事,我心里很清楚。
我不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让我点开了弹窗,又添加了微信,在萌生退意后却又没有明确地拒绝。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我态度暧昧,既没拒绝,又没接受。就这样淡淡地拖着。
拖着,其实也在思考着:我报考的目的是什么?我究竟想要什么?
直到晚上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在对话中我终于明白:想要考个证其实是我心里的未了事件,其根本动力是获得权威的认可。内在需求还有,想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了两年的应用心理学,在享受到自身变化和成长的同时,我也通过讲座、辅导帮助了一些人,同时也尝试写文。在写文过程中发现了思维断层,我将此归结为知识断层,这是我想系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根本动力。
同时我也发现,文字的问题需要通过文字来解决。写文的问题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也就是说,我现在的问题更需要通过读书来解决。
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清晰了自己想要什么,结合自己的现状,我终于明确地拒绝了工作人员。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会进入我未来三年的规划,却不是在当下。
当下的我,更需要总结梳理过去,把过去做过的形成成果,然后以此为起点再出发。
我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最懂心理学、最懂孩子的教育人。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被拒绝的工作人员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表现出对我的认同,向我咨询和请教。这让我有些内疚的心情好了很多。
放下电话,心里满满的,暖暖的。我很庆幸,自己再一次认清了自己,果断地取舍。
2
回想几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断舍离》是多么地震撼。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不断地试,不断地排除,因此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我时常陷入纠结,对什么都舍不得,屋子里塞满了东西,以至于一回家就生气。
同时,拖延折磨着我,即使提前2个月开始行动,也要等到最后一刻加班加点地完成,紧接着是我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自责。
看了书,我第一次狠下心在物质上做了一场断舍离。
有些东西,放在那里一直舍不得丢,丢了以后发现天也没有塌下来。
如同手机里存满了照片,当内存告急必须清理时,这张舍不得,那张也舍不得,那个纠结和痛苦啊。
突然有一天,手机不小心丢了,曾经那些舍不得删除的一下全没了。我发现,自己没有想像中那么沮丧,反而很轻松。
很多东西,丢了也就丢了,其实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痛苦。
就像无心,背负太多,存储太多,本身就是负担,遗忘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断舍离。
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物质没有了深切的执着和渴望,很少有心心念念想买的东西。
我知道,我实现了物质上的断舍离。
可心理上的断舍离还在继续。
转折点是学习了应用心理学以后。我开始跟过去和解,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要去向哪里?”
渐渐地,未来自己的样子开始清晰起来。
同时,我有机会体验了曾经向往的生活——进入机关,也意外地体验了极度社会化的工作——修房子。我发现,现在的生活才是最适合我的,我终于知道什么是我想要的。
我开始拒绝不适合我的和我不想要的,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做减法,越做减法,未来越清晰,目标越明确。
直到今天,我再一次拒绝了在繁忙时刻去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只因我清晰地知道,此刻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看到这个有力量的自己,我很欣慰。
我终于做到了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