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系统学习心理学,如何将心理学运用到设计中?这是学习目的。
关键词:不随意注意、打破常规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无需作任何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事物发生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一般来说,刺激物本身的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一个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动机等因素。我把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就是指刺激物本身,主观指人本身。
先说一个现象,有段时间,打开一个网站或APP,看到一个浮动的iocn,不管你有多讨厌它,还是会被它吸引,下意识的会去点击它。这其实运用了不随意注意中的运动变化性。这是客观原因导致,也是心理学研究结论在产品设计中的实际运用。而主观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可能会涉及到我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不在我的研究范畴。由此类推,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客观原因都可以运用到实际的产品设计中,把思路拓宽一下,颜色对比、风格对比等等都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到产品设计中。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样设计,会不会增加用户对产品的学习成本?因而会放弃使用产品?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会。前提是在合适的阶段进行,这和想通过产品设计达到什么目的有关。目前,这种设计运用最多是在新产品和活动中。一个新产品的上线,目的很简单,最大化引起用户的关注进而转化;活动的目的也是最大化引起用户的关注进而转化。(突然又想写动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了,囧)
暂且写这么多,后续会收集一些产品设计案例后再补充。
现在心理学更多的是运用到教育中,其实,心理学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像是不随意注意,大家对一些常规的认识习以为常,如果在设计中加入一些与常规不一样的元素进来,也符合不随意注意的范畴。学会思辨,学会从常规中发现不同。这是后面要学习的。不随意注意与产品设计也是偶尔看到不随意注意时产生的脑洞,写下来也是不想这个脑洞昙花一现,也会在后面的工作与学习中也会刻意将心理学运用进去。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数次想到了尼克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这十个原则我们都知道,却不知道支撑这十个原则的心理学结论是什么,后续会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找一找有没有相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