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似乎,中国人谈论三件事情:钱、性和死,总不够磊落,藏着掖着,端着装着,把个体关于金钱、性爱和私域的行为与观念用许多公序良俗来限定和评判,最后为了限制别人,限制住了自己。因此,我决定用几篇文章来尽可能直接的谈论它们,不作出建议和臧否,只是整理自己的观点和习惯,写到觉得自己说完辨清楚了,就停笔。
【开启正文部分】
前段时间一个外校的同学找我,高中校友但是并不熟,说他在华科的同济校区,想进体育馆,但是这里要求有华科本校学生的学生证才能入场。“你找你这边的同学,给我弄一张学生证吧”他毫不避讳的说。
我说,冒用学生证是会被查处的,况且现在学生证还和饭卡图书馆系统合并一卡通了,他要是借给你他怎么吃饭上课,要是你不小心弄丢这个责任是我是你还是他?这个忙真没法帮。
当然,我没有说出最后一句:就算我在同济那边确实有很多熟人,但是以你我之间交情和你对这个帮助的需要程度,都还不至于我去帮你。
在我看来,提出这样给人带来太多麻烦的要求的人,都不算朋友,并且他的这种习惯,已经让我把他排除在了进一步了解做朋友的潜在圈子之外。
上个学期,参加了一次读书会,一个外校的女生,是初见的,席间也没有和她说什么话,散场过后,一行人快十一点走回东校区,边走边谈。我问她怎么回去,她说走回学校找室友开门,想着太晚了一个女孩子不安全,我说:”你要是不嫌弃就来我们寝室挤挤吧“。收留她一夜之后也并无更多联系,直到这个学期,要完成一项任务,没想到的是,她竟然主动来找我提出帮忙,替我分担了部分。她说:”那时候你让我住你那里,所以这次的事情我帮你,是应该的。“
一开始对这个姑娘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她需要我帮忙,而我力所能及。
后来我需要帮助,因为有着那天晚上在我寝室彻夜长谈十分投缘,她义无反顾。
我很是感念这一段奇遇。
不给人带来麻烦是一种美德,所谓人脉也只是合理的利用了才是一种能力。
对于作为朋友的人们,这份感情不是无本之木,也要遵循物质和能量的守恒,也需要感受到在被需要的同时,也被给予和体谅。
若是交情尚浅,举手之劳也只是别人的一个可选项而不是义务,这样就更加没有理由去要求对方承担责任作出牺牲。
我也不喜欢那些希望借我之手托我的朋友帮忙的事情,并不想让我的关系成为我朋友去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考虑的负累因素。
我也经常能看到在发朋友圈里面求助的,求赞,求转发。作为用户和”朋友圈生态“的维护者,我觉得这是绑架,但是作为运营人员,我又知道这转化率就是安身立命之本。
发在朋友圈中也就罢了,视情况点赞,想上某门课程或者参加某个招聘会的集赞,都会点;想要免单或者打折的集赞,看心情点;那种转发一看就是营销号的集赞说说,说什么多少赞截图发过去提供地址可以收到iPhone什么的,看了总有一种想拉黑的冲动,或者过去一巴掌扇醒:大兄弟,该搬砖啦!
最难以理解的就是经常收到这样的群发消息:”点开的我的朋友圈第一条,帮忙点个赞,谢谢“
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漫天散发谢谢二字,强买强卖,你听了我的谢谢,就得帮我,谢谢二字只是口中吐出的一个叠音词,没有谢意。
这种时候,看看交情,真正的损友死党心无挂碍是一回事,而点赞之交则是另一回事。
你靠这个”朋友“去节约十块钱的入场费,去免一顿饭的钱,说明这个人在你心中也只不过是一百块钱或者十块钱而已。
那种无聊的为了省几块钱的找人帮忙砍价、点赞什么的,更是让我觉得自己竟然如此廉价。
朋友也不是用来给你投一些无所谓的票,那些典型的营销活动或者野鸡比赛,最后一个荣誉的空壳或者是也许有的一点小奖品的机会,真的值得你却骚扰每一个人吗。
真正的朋友,只有在一种最紧急最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出要求,这时候,万死不辞
因为你知道,他真的需要。
所以,我的朋友,如果有一天你要求我帮你点赞,可能我不会回复
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真正需要的时候,请一定要找我,我都会在
如果你深夜流落无处可去,如果你参加重要的比赛和竞选,如果你这个月生活费真的不够饭都没得吃,如果你决定离开那个渣男带着眼泪要开启新的生活。
这种时候,尽管找我,不用言谢,因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的托付,就是感情的重量级。
而其余的事情,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替代的小事,能用钱解决的小事,就请麻烦你,不要用朋友解决。
无条件的帮助是有次数限制的,请把它用在最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