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圣诞节就到了,我周围的同学开始讨论圣诞节的2周假期去哪里玩,我思索了一下决定用这两周学习。当我说出我的决定的时候,我的同学给了我一个无语的表情,所以我要来给我自己伸冤了。
为什么我不选择旅行?不是说旅行会带来更大的世界吗?好处多多呢!
鬼才信,我才不信。
1.旅行的效果,取决于你的杯子有多大。
大家可能认为阻碍我们旅行的,是时间、是金钱,但是我认为阻碍人们旅行的是他们本身的素质。旅行,从根本上讲就是给自己一个陌生的环境,然后从这个环境中得到新的体会。但是得到体会的前提是,你本身有容量去容纳它,有能力去换一个角度看世界,能容忍不同,能包容不同的意见。但是,许多人的旅行,不是带着疑问、带着寻找新角度去的;他们是带着验证性的眼光去的,带着旧有的角度去的。
举个例子,在上上年的暑假,我们一家人一起跟团游了日本。我的父亲有些仇日的情绪,他最喜欢看手撕鬼子的谍战片,谈到日本必用“小日本”,他觉得我是是亲日分子,当我提出去日本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理由不是教育资源怎么样,而是因为是“小日本”,所以别去。我父亲的日本游便是我说的验证性旅游,他睁大了眼睛,找那些日本社会的瑕疵:果然是小日本。日本人都这样。哼,没有中国好。虽然我们家顺利地结束了日本游,但我本以为这次日本游是一个契机,能让我父亲更加客观的看待日本,但是没有想到,我的父亲更加确定了他的原先的想法。
我的父亲有足够的钱,也有足够的时间,但这次旅行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大的世界。他虽在日本,但是却一直拿中国的模式去套它。如果一件事不符合他的想象,不符合他的中国模式,这件事便是错的、不合理的。
因此,真正的旅行的门槛其实很高,它意味着你得有能力抛开原有的眼光,原有的思维模式,你得有容忍度、有观察力,你的杯子得能空出空间接纳新的事物,你得有一定基础去消化新的文化。比如,你要去西班牙玩,你得先做功课,西班牙的文化怎么样、历史如何、民族性如何?但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些准备工作呢?
2.这真的是你的旅行吗?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旅行定义。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想要的旅行是高质量的、属于我的旅行。
什么叫属于我的旅行?
1.我得付出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它(不一定是钱)
2.我做好了功课
3.我的人生会因这次旅行,分为”去过XX前“和”去过XX后“
如果我目测即将到来的旅行不会满足以上这三项,我很有可能会拒绝旅行的邀请。目前收到我承认的旅行只有2次。
第一次是大一下学期的哈尔滨之旅,这是我第一次国内的个人旅行。我坐上动车的时候天还是亮的,我紧紧地抱着我的小背包昏昏沉沉地坐了很久,下车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我忐忑地坐上了出租车,希望不要遇到无良司机。出租车没有找到我的快捷酒店,我只能下车,自己步行找酒店。我一个人转转悠悠,心砰砰地跳。最后,当我成功拿到钥匙,进了房间后,我放松地坐在了床上,盯着镜中的自己:我知道,我自己成长了一点,我以后不会再害怕国内的个人自由行了。
第二次是大二的暑假的日本之旅,这是我第一次国外旅行。处于安全考虑,我找了一个朋友,但是这个朋友英文日本都很渣。我提前做好了攻略,订好一切东西,整理了很多资料(甚至细节到如何搭乘京都公交车)。我知道我只能依靠自己,我还得负责我旅伴的安全,还要照顾在国内父母的情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主线日记:如果我要去日本自由行的话?)那天我在上海机场降落的时候,我悬着很久的心终于落下了,我对外面的蓝天轻轻地说:我知道,我又成长了一点。
以上的两次,花的精力都很大,对我的挑战也很大。但是我还打算继续按这三个标准,继续这专属于我的旅行,不断加长它的清单。
说真的,对我来说旅行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很需要花精力下去的事情。它是一个项目,而不是一个娱乐。我拒绝旅行不意味着我不喜欢旅行,只是我只愿意花时间在我认为值得的旅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