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真正健康的爱的状态应该是“施者给予爱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着获得馈赠也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为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爱是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我相信这是“非暴力沟通”核心,也是任何关系处理的核心。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总是习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有人觉得这是爱的另一种方式:因为亲近才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实际上真正懂得什么是爱的人,才不是把最坏的一面留给爱人,而是把真诚的最好的一面流露给亲人。
从“非暴力沟通”中get到的第一个点是怎么区分观察和评论。我们的语言中常常不自觉带有对人和事的评论而不是客观的观察,危险的是我们还自以为这是很客观的观察。比如说“她经常去”和“她一个星期在至少去四次”,很多人都不知道前者是评论,后者才是观察。看起来评论还是观察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其中有是否带了个人道德评判和价值观的细微区分。
收获另一个重要的点是如何体会和表达感受,也就是“共情力”。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时刻需要找人倾述,有人会让你感觉说完之后仿佛给灵魂按摩了一次,全身舒畅如沐春风;而有一些人只会让你心情更加低落。因为我们需要的可能只是倾听,而对方也许会出于关心给出各种建议,但实际上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突然想起了另一句话,当我们求助一个人的意见要不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心里其实早就已经有答案,只是希望从对方口中听到我们想听到的答案罢了。往往在这种时刻,一句话也不用说就是最好的倾听。
突然发现和父母交流最困难的是他们听到你对生活的小牢骚,马上给出各种建议,往往还要说很多个人经历“我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们需要的只是倾听,她们却提出各种建议和比较。而能体会感受的正确表达方式应该是“此刻,你感到失望(此刻的心情)是吗?”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我想这才是倾听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来没有想到用“暴力”这个词来描述什么,因为似乎从来与我无关,但恰恰是“无形的伤害”带了精神上的“暴力”,不然冷战怎么也叫“冷暴力”呢。
反思最近一个小小的进步是上一次快要生气时开始学会用跳着数数字的方法使自己平静了。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可以反复看的沟通指南,实践永远比理论更难。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永远是条件反射式地回应,学会“慢下来”是一件需要练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