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孝道在现今社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古人的孝道故事流传至今,但那些故事在现代的人文发展看来,是伪善、不合人伦的。那么,什么才是现代社会认同的孝道呢?这篇文章就“孝道”话题,分析古代孝道和现代孝道观念的不同,以及什么才是正孝。
话题开始前,先说说我身边的一个案例
年前回家过年的时候,哥嫂也都回来了,父亲提出让大哥继承家业——在家务农,好让自己安享晚年,可大哥拒绝了。
如今,三十有四的大哥,在外面开了三家店面营生,生意不大,但比老家的生活条件好太多了。
大哥觉得,就凭老家那几亩田地的收入,还不够他一人的生活费用。为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他拒绝得干脆,父亲怒骂:“不孝子!”
大哥的做法无可厚非,人如果能更好地活着,为什么要倒退回到旧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呢?
父亲认为的孝子,就是听话、事事顺从的孝子。这真的是孝吗?不是!那什么是孝呢?
一、什么是孝?
孝在作为动词的运用上,其意就有尽心奉养、尊敬和顺从父母的意思。比如:孝顺、孝敬。
而在作为名词的运用上,又有孝道的意思。孝道的词义相比孝顺、孝敬更为广泛。
所谓孝道,即尊敬、关爱老人,为其养老送终等。孝道,由古至今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美德,只是随着时间的变迁,现代社会所认同的孝道与古代大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1.古代孝道思想观念不同
在《论语》中,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意思是不要违背父母意愿,活着要以礼侍奉;去世要以礼埋葬;以后更是要以礼祭祀。这其中,顺应父母意愿、礼奉长辈是孝的一种。
又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能赡养父母是孝吗?那些狗马都能养活,不敬父母,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
这里,孔子说,除了赡养父母还要尊敬父母,这是人孝。
所以古代儒家思想的孝道是不违逆父母、顺其意志、礼奉长辈,更要尊敬长辈。
古人重孝,更是以孝治国,孝是家和国的根基。
孔子又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道明了家和国、孝与忠、小家和大家的联系;道明了孝的本质。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规则,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古人孝顺父母的例子不胜枚举,有虞舜的孝感动天、闵子骞的单衣顺母、王祥的卧冰取鲤等,可这些孝顺长辈的做法,在现代社会却是有一定的流弊。
2.现代孝道思想观念不同
孝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革,现代人的孝道观念显得更为人格化。
《大学》中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现代社会更提倡、盛行人人平等,在孝道上讲“父慈子孝”,只有父母仁善、慈和,为人子女才更孝敬、礼奉父母,而不是一味地盲从、愚孝。
先在著名作家鲁迅的作品《二十四孝图》中,对“老来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愚孝思想推崇表示了强烈的反感和排斥。因此,他不敢再想做孝子,也害怕父亲做孝子。
后有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微博发表《孝道是对人性的逆袭》一文中,表示对孝顺的“顺”很不赞同,“顺”是在束缚自我,掩埋真相。他觉得孝顺就是心理学说的向强者认同。
我们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但不能愚孝,愚孝是陷国家于不仁、陷父母于不义、陷自己于不利。
二、愚孝的危害
愚孝的影响有多方面,在婚姻中,如果一方有愚孝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家庭矛盾、婚姻破裂的结果,这是在家庭关系中的影响。
还有思想上的限制,愚孝的人没有自己的主见,为人处事往往听从别人的意见,事业上更是没有什么建树。
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皆来自于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愚孝是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都市家庭情感剧《都挺好》中,作为家中长子的苏明哲,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就是“孝顺”的典范,也正因为他的“孝顺”,与妻子屡屡发生矛盾,甚至失去了工作,生活的重压,让他疲惫不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父母让穿衣,就算天气不冷,心里又不愿意,还是会顺从地穿上,结果热伤风了。
父母让报考师大,而自己的志愿是医大,心里虽有不甘,可还是孝顺地报了师大,结果与梦想失之交臂。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多少次为了孝顺父母,而错失了思想的进步;错失了自我的升华;错失了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错误的“孝顺”思想观念,在我们的心里扎了根,就算如此,我们应该及时止损,回归正孝。我们应该找回失去的自我、真理和幸福;我们应该认清真相,了解孰是孰非,才能做到真正的孝。
三、什么是正孝?
《孝经·纪孝行章》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言。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里说的孝是,我们平时生活中要尊敬父母,事养父母时要让其心情愉悦,生病之时要尽忧虑之心,丧亡时要终其哀情,祭拜时要严肃对待。
这是正孝,这是人伦纲常,然而,现代社会人的思想开明,父母仁善,子女才会尊重、爱戴,也有些父母失德无义,对子女非打即骂,以孝道道德绑架,有些子女会听话顺从,有些则会逆反抗拒,造成的结果轻则家宅不宁,重则家破人亡。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与父母的关系因血脉相连而有了牵绊。父母在大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自己作为父母的上位姿态,教育、指使子女做对的或不对的事情。
幼时的子女无法反驳,甚至没有判断事情对错的能力,被动接受父母的“关爱”。待成年后,思想、观念已成型,对是非对错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孝道上,更是成正比反馈给父母,父母对自己好,自己也会善待父母;父母伤害了自己,自己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相待。
每个人的思想、人格是独立的,不受约束的,受约束的是身体、是血脉。父母子女的牵绊关系天生注定,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孝”就是最好的平衡方法。
真正的孝,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尊重、理解、包容,是彼此的帮助和关爱。
大孝治国,小孝治家,正孝利国利家。
四、如何孝敬父母,才是正孝?
《礼记·祭义》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1.大孝尊亲
真正做到孝子,要真心实意地爱戴、尊敬父母,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回馈方式,养亲不敬,不如犬马,不是孝。
2.其次弗辱
做不仁义道德的事,使父母被人非议,遭受侮辱,这是不孝,为人子女正己身是孝的本质。
3.其下能养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子女回报父母的生育之恩,父母生养子女一场,费心耗神,其中艰辛只有做了父母才知晓。
4.不盲孝,回归正义
孔子曰:“事父母,几谏;几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指,子女事奉父母,若亲有不当行为,应委婉相劝,若父母不听从,仍应该尊敬,不违逆,择机再劝谏。这里孔子说的不违逆父母,也是不违背真理。如果父母有不当行为仍听之任之,这就是盲孝,是陷父母于不义。
结语
尽孝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但却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我们也许做不到像虞舜那样的孝子,但我们能做好自己,正孝父母,是子孙后代的榜样。愿我们每个人家庭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