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闺蜜外出旅游,她总是要比我早起半个小时,用来打理发型和化妆。她告诉我,这速度还是快的了,放在平日,起码一个小时。我和她开玩笑:你该不会就是那种出门倒垃圾都要撸个妆的人吧?她坦然应道:“是啊。女孩子就要时时刻刻都美美的,不然遇见熟人多尴尬啊。”无独有偶。我一直以为同事是皮肤好,后来才知道,她每天会早起半小时画个淡妆。得益于日渐成熟的科技,女孩子化个妆算不上多么稀奇的事儿;但在古代,没有成熟的科技却还能每天都化个精致的妆,那才是令人折服的事。
《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就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从美甲到彩妆,从才华到就业再到婚姻,《知史》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场景。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生活轨迹,但很少涉及细节性、生活性的东西。古人是怎么过小日子的呢?单纯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不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就接地气地替我们讲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从帝王的吃喝住行到千年典故的来源,从文字的运用到战争的发展进程,从女性的爱美之路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知史》用诙谐有趣的语言描述了一副副“活的”生活场景。
《知史》的作者是3名来自香港的年轻人。他们认为,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先祖的日常生活和其中累积下来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内容。由此,他们创办了历史小知识分享平台——“知史”。在“知史”,我们除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对历史事件的演进也更有代入感,这也增进了我们对历史对的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那么,我们对古代女子生活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呢?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大美女”和类似“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我们更多的认知是来自各种古装剧,尤其是清宫剧:讲究的服装、华丽的头饰、精致的护甲,这大概是是我们最直观的视觉理解。但古代女子的美,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在条件有限的古代,女子也能将各种材质发挥到极致,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丽动人。
1.手部美容:纤纤素手。
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手指”的描述,如:纤纤擢素手、指如削葱根。天生纤纤素手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后天也想要让手指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怎么做呢?美甲。美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则是在唐代。古人在捣碎的凤仙花或指甲花里加入明矾,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红色汁水来染甲,能够让指甲红艳夺目。
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看腻了只上色的指甲,还可以给指甲做个延长,镶上水晶,做个特别的图案。那古人看腻了红色的指甲怎么办?那就带上手链,给手指增加点别样的精致。还有其他办法吗?当然有——戴护甲。(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护甲是汉代的金护甲,出土于吉林省老河深地区。)护甲在清朝被广泛使用,金属和玉石成了护甲最常见的材质。人们除了会在护甲上纹上各式图案,还会镶嵌上各种宝石。如果想戴得更轻巧,还可以制作成镂空的。
2.脸部妆容:顾盼神飞。
在古代,胭脂和妆粉是用的最多的化妆品。胭脂来源于名为“红蓝”的植物提取物,妆粉则来源于梁米。尽管可没有那么多的化学合成技术,但古代美人仅仅用简单的妆粉,就可以让妆容紧跟潮流(这就好比我们流行桃花妆、裸妆一样)。例如初唐流行“慵来妆”——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展示女子慵懒娇媚的状态,一般会用桃红色或者是牡丹红来区分妆容的浓淡;到了中唐,流行“赭面状”——将脸涂成赤色,再把嘴唇涂成黑色;有的女子还喜好“佛妆”——将脸涂成换色,这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当然,为了与妆容相搭配,唐朝女子还非常重视眉形。从阔眉、细长淡眉,到短眉,她们研究出的紧贴流行的十种眉形,更是被唐明皇下令记录了下来。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我们对古代女子受教育水平的最直观了解。其实,在历史上因为才学而留下美名的女子也不少。
1.求学:德才兼备。
我们普遍认为,古代女性教育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女子也无法享受到大多数的教育资源。但其实,古代上层社会的女子教育还是比较完善的。
首先是依托傅母开展的女德教育。什么是傅母?傅母是指有良好出身,经过严格挑选的,用以教导女子德行、部分典籍的一类人。《知史》里说:“傅母多是由出身大家族或士族的年老女士负责,并由官府分配至不同人家。”在女性的言行举止方面,傅母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即便是出嫁,傅母一般也会伴随左右。
而在文化修养方面,主要有家庭教养(一般是父亲负责教导)、聘请教师(这一做法在明清时期才愈加普及)两种。《知史》里列举了五位才女为例子,其中一位就是汉代著名学者班昭。班昭的父亲是汉代大文豪班彪,在他的教育下,班昭不但在宫廷中担任“女师”一职,写下《女戒》七篇,还为兄长班固续写完成了《汉书》。
2.就职: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可不是男子的专利,还有一些女子因为家庭背景原因,拥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从而出任女官。
《知史》里以“女医”一职为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女子出任医师的过程。在唐代,官府会挑选一些女子参与系统的职业培训,当女子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出任女医一职。当然,女子更多的是从事“接生”这种男医不方便参与的工作。
事实上,更多女医生的培养来源于家族渊源:她们大多出自杏林世家——技艺世袭的传承更有利于医术的稳定发展。《知史》中,作者以明代女医谈允贤为例,为我们介绍她是如何成为一代名医:出生杏林世家从而习得系统的医理基础,自小在祖父母的指导下熟读各种医书,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基于此,谈允贤在妇科、儿科上都颇有建树。后来,她还将理论和经验相结合,著成《女医杂言》一书。
三、君若无情我便休。
因为古装剧,我们对“七出之条”非常熟悉,也不免对古代女子抱有深刻的同情——古代女子嫁人后似乎如履薄冰,除了操持家务,还要时刻担心被丈夫休弃。但《知史》里说,除了“七出之条”,还有“三不去”,古人离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离婚一般分三种:男子提出离婚、夫妻义绝、和平分手。
在唐代,男子根据“七出之条”——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来提出离婚,如果在夫妻对簿公堂时提不出实际证据,就要被判处服劳役一年半;如果女子符合“三不去”——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那么男子还要被杖刑一百。这样的离婚当然也就是无效的了。就算是四十九岁还“无子”,那也不能成为休妻的理由。由此可见,法律上对于“休妻”一事有着严苛的规定,可不是随随便便就由男子说了算。
第二种“义绝”,一般是指夫妻两个家族之间存在互相伤害亲属,尤其是直系亲属的情况,那么无论男女之间有多恩爱,法律上也会强制双方离婚;如果不离婚,那就要坐一年牢。
第三种“和平离婚”。这主要是指夫妻双方因为感情不和,协商后提出和平分手,也就是“和离”。基于双方都同意的情况,和离是不需要背负法律责任的,只需要丈夫书写“放妻手书”作为证明就行。
在《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回事》里,我们多少可以窥探到一部分古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从容貌到内在修养,从闺中生活到婚姻生活。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我们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文化的传承来源于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更来源于民族自信心的培养。《知史》恰好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