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80年代末,湖南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们都跟随祖父母生活。
整个童年与父母分别的经历,让我与母亲的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有事不会问意见,没事也不常电话”。直到我儿子的出生才有所改善。
打我记事起,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父亲有十余年过年都未回过家,母亲只在暑假和过年的时候回来待几天。关于他们的许多事,都是从家人那听来。
早前,我们家在村里经济条件尚可。到父亲开石灰窑经营不善赔了钱,又被合伙人坑得背上了所有债务,家中的经济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父亲从此背井离乡。
祖父母已逾古稀之年且体弱多病,光我们3个孩子每个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又是家中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久后,母亲也加入南下务工的大军。
那个时候,我刚要上小学一年级,是最需要父母呵护的年纪,可是我的父母都不在身边。这注定我无法与同龄孩子一样天真浪漫的成长。
相比同龄的孩子,我更乖巧懂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洗衣服、叠被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人找同村小伙伴一起步行3公里山路去学校。也会帮祖父母担水、洗菜、砍柴。
相比同龄的孩子,我更内敛羞涩。印象最深的是,每个学期老师写给我的评语,都有同一句话:该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尊敬老师、性格安静内向、不爱活动。
相比同龄的孩子,我更压抑忧郁。祖母非常胆小且唠叨,中午、下午放学与小伙伴玩耍的时间,以她担心我发生意外被严格剥夺;祖父非常严厉且暴躁,就连碗里剩下一粒饭,也会被责骂。
童年时期跟随祖父母而母亲缺位的经历,让我对她爱恨交织:
上小学时,在她每次回家会粘着她撒娇,期待把所有的母爱都补回来;
上初中后,她能陪在我身边,像别的母亲一样多听我说说话就好;
上高中后,我已经不再渴求母亲在身边,期待她别给我随意贴标签;
上大学后,我只是希望母亲能主动给我打电话,理解我。
母亲在我成长的每个阶段,每个重要时刻,都不在我的身边。
正是怀着这种爱与恨,当年高考志愿填报,我才选了一所离家非常遥远的北方高校。而因为祖父母需要人照顾,父母在那一年选择回到了家乡。看到我的录取通知单的时候,母亲嘟囔了一句:“怎么那么远啊。”我没有回话,心底甚至还有一丝报复的快感。
从离开家上大学,到步入社会,甚至恋爱结婚生子,和小时候一样,都没有母亲的参与。十余年分别产生的隔阂,使我失去了跟母亲平心静气坐下来沟通商量一件事情的能力。
我觉得母亲根本不懂我,不屑与母亲沟通商量;母亲觉得我根本不理解她,有时会被我气的掉眼泪。
我曾发誓,绝对不要做母亲这样的母亲。可是,我的儿子出生后,现实让我陷入了同样艰难的境地,休完产假要离开尚在襁褓中的小小孩独自回外地单位工作。我的内心非常煎熬,不想走。母亲说:“安心回去上班,放心,我会帮你照顾好孩子”。那一刻内心突然很温暖。
之后,母亲帮我担起了我本应担起的母亲的主要责任。照顾小小孩,每天都充满了各种吃、穿、睡、玩及屎尿屁等等琐碎的,且耗钱、耗脑力、耗体力的事情,我和母亲也因此多了许多可以聊的共同话题。
在母亲帮忙照顾儿子的一年来,除了看到儿子从嗷嗷待哺的小小孩,逐步学会坐、爬、蹒跚学步、最终成长为现在满世界疯跑的可爱宝宝;也发现了母亲头上更多的青丝变成了白发,连人也消瘦了不少。那一刻突然感悟到母亲深深的爱,也多了一份谅解。
如今再回首往昔,不禁发现我们都变了。虽然我们俩仍会一言不合就吵嘴,但她会听我的意见,会主动给我挂微信视频,谈论儿子又有了哪些变化。我也会有事没事的电话,问问她最近的身体状况,谈谈自己的生活工作状况。
正是因为儿子这根奇妙的纽带,我觉得多年来隔在我和母亲之间的那座山,似乎变得没有那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