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品能够成长为全民性质的应用,必然有其能够成长的内在基因。这种基因可能是时代使然,也可能是源于人类的内在需求,而可能是市场驱使。微信的定位为一款通讯工具,也就是说微信的内在基因是人类的沟通交流需求,而淘宝的定位是金融工具,淘宝的内在基因是商业需求。两款产品各自从人们不同的需求切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具类产品要产生价值,就不能只是工具,而是要提供服务”,很明显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在试图围绕各自的产品构架一个服务平台,当双方各自觊觎对方的领域之时,就注定一次不同寻常的较量。然而,因为当初切入点的不同,这注定会存在着各自的优劣。
微信
微信的优势在于其以即时通讯为切入点,交流通讯是人的本能且高频需求,当然随着微信的不断迭代,你很难在将微信定义为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那么微信是如何构建其产品的呢?
微信各版本更新
微信1.0 for Android(测试版)
功能
1快速消息:极速轻快的楼层式对话,带给您飞一般的聊天体验。
2照片分享:可即时拍照或选择相册图片,照片任意发,分享更方便。
3设置头像:给自己设置个性化头像,让您在好友的微信里看起来更亲切。
微信2.0 for Android(语音版)
功能
1、对讲功能:轻轻按住说话,松开后对方就能收到您的声音,还支持多人对讲。
2、QQ邮箱提醒:能将QQ邮箱收到的新邮件第一时间送到您的手机,并且可以直接浏览邮件的内容。
微信3.0 for Android
功能
1摇一摇: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
2漂流瓶: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
3视频信息:支持视频即拍即发,经过压缩处理,即使在移动网络也适合传送,让您随时分享精彩的生活片段。
4支持繁体中文语言界面,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
5增加保存群组到通讯录功能,可以把一个群聊里的所有联系人保存成一个群组,方便与这些人发起消息对话。
6增加插件免打扰功能,设置免打扰后,不再提醒系统插件发来的消息。
微信4.0 for Android
功能
1你可以拥有一个精美的相册,将生活记录在相册中。
2支持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所有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看到,他们还可以对照片评论和赞。
3微信开放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
4支持图片、视频转发给其他微信朋友。
5支持对微信朋友发送你当前的地理位置,方便朋友找到你。
6可以对某个通讯录里的朋友标星标,这样就可以快速在通讯录顶部的星标分组里找到他们了。
Android微信5.0版本for
Android
功能
1表情商店,有趣好玩的表情在这里
2“扫一扫”,可以扫条码、图书和CD封面、街景,还可以翻译英文单词
3你可以在游戏中心,和朋友们一起玩游戏
4绑定银行卡,在公众号、扫二维码、App中实现一键支付
5新增收藏功能,可以收藏聊天、公众号、朋友圈的信息
6新增添加朋友的方式:“按住添加朋友”
7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技术,可直接在聊天中语音输入
8订阅号的消息被折叠起来,让你的消息列表更干净
Android 6.0版本for Android
功能
1微信小视频:在聊天或朋友圈拍摄一段小视频,让朋友们看见你眼前的世界。
2微信卡包:你可以把优惠券、会员卡、机票、电影票等放到微信卡包里,方便使用,还可以赠送给朋友。
3现在可以给微信钱包设置手势密码了。
4游戏中心全新改版:为玩游戏的你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在以上更新版本中,我们发现微信始终在围绕着交流体验在进行改进,从最初版本的文字输入到后来的语音输入,表情商店;从最开始的图片分享,到后来的朋友圈;从最开始的视频信息到后来的微信小视频分享;从最开始的通讯录,到后来的群聊。所有这些都是在围绕着提高用户的交流体验不断的优化。当然,围绕着用户的交流体验的改进远不止这些,交互层面改进不胜枚举。那么这些改进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一 微信的基础架构层面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微信的中心是即时通讯,而进入微信其主页显示内容消息列表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将消息理解为一种内容,那么通讯录中的关系便是内容产生的基础,因此微信围绕着如何产生关系构建了发现模块、以及好友添加方式,这是微信的基本逻辑。
当然,微信刚开始可能并没有如此清晰地逻辑,但是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这种以社交为核心的内在逻辑变得越来越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微信一直在坚守的。这就是即时通讯!这是微信吸引流量的根基。而微信在其后的一系列迭代过程中,始终在围绕着巩固即时通讯展开行动。
二 微信的奇淫技巧层面
然而任何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于流量的维持与拓展,那么如何让用户长期留在微信并且频繁使用微信呢?微信需要给用户一个打开微信的理由,首先当然是让用户形成稳定的关系,而这需要大量的用户使用,那么如何吸引用户呢?其次,如何提高用户使用的频次?后期微信大量的版本迭代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那么微信使用了哪些奇淫技巧呢?
1 朋友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微信朋友圈独立出来是否更合适?”当然不合适,有一个知乎用户建议将朋友圈提升至一级入口,我的回答是不可以。原因很明显,从微信的迭代版本我们可以发现,朋友圈的作用是为了维护通讯录中的关系。什么是朋友?经常联系、有事没事露个脸儿,混个脸儿熟这是基本要求。朋友圈分享的内容使得用户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强化,让陌生关系通过朋友圈得以进一步发展,并且给了用户一个打开微信的理由,但是平台的中心在即时通讯这一点不会变。将朋友圈提升至一级入口会导致朋友圈的大量信息干扰即时通讯的主体性。朋友圈的剥离将极大地削弱微信打开的频度与通讯录关系的稳定度,因此剥离是不可以的。
2 公众号
虽然人们有社交的欲求,但是很明显人们并不会将大把的时间花在聊天上。那么,微信需要回答当用户不聊天用户还可以用微信干什么的问题?公账号给出的答案是阅读。当然,公众号的存在并不止于阅读这么简单,因为公众号其实是将通讯录中人与人的单一关系,扩大到人与团体,人与公司的范围。这是对通讯录关系的一次拓展。
3 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扫一扫、雷达
人有社交的欲求,所谓的社交分为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针对陌生人社交微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基于地理位置的“附近的人”、基于双方交友意愿的“摇一摇”、“雷达”以及漂流瓶等方式吸引用户去探索陌生人社交。针对熟人社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扫一扫、雷达、手动添加等方式使得用户可以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添加关系。
4 群聊
群聊的最大收益是依托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将线上线下等各种平台通过特定爱好、活动结识的用户聚拢至微信平台。
当然,以上仅仅是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手段,而且还不包括大量的交互细节对于整体使用体验的提升。而所有这些围绕的核心均是1如何强化通讯录中用户的关系。2如何使得用户交流停止期间依然有打开微信的欲求。3如何促使用户建立新的关系。在围绕以上三点进行迭代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有功能方面的改进这是需要注意的,微信的成功不单单只是功能方面的优化,还有平台整体氛围的打造,例如如果用户仔细审视微信平台会发现用户对于平台具有较大的控制权,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设置,在维持通讯录关系的前提下控制平台信息的进出。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平台中的大部分信息是基于通讯录中的关系产生的,如果关系与内容不分开管理,那么有可能使得用户需要面对既要维持关系又要不断被信息干扰的压力。而微信平台遍布各处的屏蔽机制使得用户可以在维持通讯录关系的同时,避免了信息的干扰。
三 商业化层面
平台通过前面的各种手段获取了大量的稳定流量之后,围绕用户建立各种服务以获取商业利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于是我们看到微信开始了朋友圈投放广告、支付服务以及开放了各种入口。但是商业化过程中平台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商业化其实质是在平台原本干净的信息流中强行混入了一股浊流。为什么在商业化之路上微信走的非常谨慎,原因在于一旦步伐稍乱,这股浊流就有可能将原本的基于朋友关系的信息流扰乱破坏用户整体的体验。而解决的根本在于服务,也就是说不再强行混入商业信息流,而是匹配符合用户潜在需求的商业信息流,当然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对用户数据的跟踪以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模式引导用户的商业行为。
关于微信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同国内的一家独大相应的是其并不顺畅的国际化之路,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我的理解是微信在国内的成功一方面源于其背后腾讯的社交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说国内用户是被微信在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下从初始版本慢慢的教育引导的,我们无法去下一个准确的结论是用户培养了微信还是微信培养了用户,换句话说,微信在这种缓慢而严谨的迭代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国内互联网基因的烙印。而微信在面向国际化的时候已然是一个成熟的产品,缺少了从初级版本慢慢培养引导用户的过程,而更加重要的原因是前面提到的微信的“奇淫技巧”是微信基于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产生的而国际互联网语境下或许这些奇淫技巧有可能成为应用的鸡肋也未可知。最为关键的是,当国外用户已经在某一个平台建立了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前提下,微信在国内互联网语境下开发的“奇淫技巧”不会成为用户使用微信的充分理由,更何况竞争对手也在不断的借鉴提高。
支付宝
支付宝的工具属性相当明显,由于资料有限无法分析支付宝的迭代过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大体分析一下支付宝的迭代,如果说微信的迭代是建立在即时通讯基础上的一点点的不断完善,那么支付宝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淘宝发展前期市场信用缺失导致的需要第三方担保,是依托于淘宝天猫这两个超级支付场景而存在的。支付宝主要的作用是帮助用户管理钱,那么涉及钱的问题,其实就两个切入点一是支付,二是理财。因此,支付宝的版本迭代理论上应该是,伴随着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的开拓以及金融理财业务的拓展而展开的。支付宝的问题在于其强行切入社交的意图,毫无悬念在微信面前支付宝的社交意图无异于以卵击石,用户不需要两个具有社交属性的支付平台。最为关键的是移动端与pc端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多半是在碎片化的时间与场景下发生的,这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用户使用哪一个应用取决于应用在用户心中形成的心智模型与该场景的匹配度,应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打开的便捷度。微信在发现模块接入的京东商城的流量导入量绝对比不上京东商城APP本身的流量导入量,原因就在于用户产生购物念头的第一瞬间想到的既不会是微信也不会是滴滴打车,而是天猫、淘宝、京东。更何况从操作的便捷度以及专业化程度而言微信等平台的入口并不占优势。因此,当支付宝试图引入社交元素时,其实已经是在破坏支付宝在用户心中的心智模型,而支付宝应该做的就是不断的拓展线下支付场景以及优化线上理财服务以及优化支付流程,以强化支付宝在用户心中的支付理财心智模型。事实上在支付的便捷度以及服务的专业化方面,微信由于受到整体内容规划的限制始终会存在一些不足,这是支付宝的优势,而支付宝发力社交的行为怎么看怎么像是一次高傲的自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