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
---《子夜》读后感
这是一本没有序的书,开篇即是正文,可一旦开始阅读,便会立即被茅盾先生所描绘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光怪陆离的上海所吸引。
故事发生在1930年初的经济中心上海,故事以民族资本家吴荪莆、官僚买办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等人物为核心展开,人物关系看似复杂,可作者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将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展开。
故事背景中,国共两党战事战事吃紧,各大资本家借这股战事之风搞投机主义,投资金融行业。以吴荪莆为典型的资本家不仅投资金融业,同时也大办轻工业工厂。他们一众人的设想很好,在政府融资缺乏的情况下,就联合各大资本家一起办自己的银行,可资本阶级始终具有软弱性和脆弱性,他们需要依靠外国资本,并且自身实力也不够雄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这一点,作者在最开头吴老太爷进城的情节时其实就有铺垫,在这一片段中,作者呈现出来的吴公馆色彩艳丽,各路有头有势的人齐聚灯红酒绿的公馆之中。可随着吴荪莆等人创办的益中公司频频失败,工厂工人不断闹罢工后,故事色彩骤然走向暗调。如作者描绘吴荪莆回到公关,看到吴少奶奶和一众弟妹在公馆花园乘凉时,周围的环境是一片黑暗与压抑。
吴荪莆作为整个故事中的线索人物,他的命运仿佛是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命运的写照,他们有过以实业振兴中华的伟大构想,可他们的实力确实过于薄弱,难以撼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吴荪莆一向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可他最后在证券交易市场看到交易结果晕倒的场景恰恰证实了失败的结局。
我想,茅盾先生写作《子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告知当时世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这一事实,同时也是对未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昭示,唯有国家与民族资本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