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前同事一起吃饭,她在这家公司5年没有挪窝。我们一行总是一年聚几次,每次见面的时候会积极的交换各种各样的信息。然后看着大家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5年前,大家都是在一个做户外结合公益的机构做全职,自由的上班时间,自由的工作职责,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被培养成了什么样的人呢?除了自己做老板就是给自己服气的老板做助理。自己做老板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是需要很多很多勇气以及看上去很多很多的钱做基础的。
过了5年,我们回顾从老板或者老板助理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似乎这个话题有点悲伤。5年,结果是还是没有当上领导,学习并操练熟了各种当领导的套路,同时一并收集了关于领导的各种消息。似乎自己对那个模糊存在的圈子是有感的。现实中呢?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那些信任了。这个时候,自己选择离开或者公司选择让自己离开都是个牵扯了太多感情的事情,而不是理性。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庆幸自己离开了。对于一个基因里面需要自由,需要自主的“员工”来说,最好的解脱大概就是自己去做个事情。而只有能够忍受种种折磨并且快速恢复战斗力,把自己的事情做成,否则这样的人去哪儿都会抱着若即若离的心。恢复的源泉在哪里呢?我想应该是在“赌注”上,越多的奉献上自己的时间、热情、金钱。
说这么多,其实在说我自己,最近的一份全职邀约,我做的不是很开心,主要是觉得算来算去,实在是价值不高……这样的结果,大概是不做最好。不过回顾一下,可能最为困扰我的是,我愿意投入更多,然后在更长时间范围内收获还是短期的投入,然后再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这个时代呼唤创新的解决方法,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活来说,应该也是吧?
我希望5年后,看现在,自己是什么感概呢?职场上的成功到底吸引我的是什么?创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终极的解决方案好在什么地方?
这个系列写到这里的时候,终于进入到了卡壳的时候,再往前进,看到的不是创新,更多的是自己,是自己的欲望和愿望的斗争,是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的斗争,是自己的内心认知和他人眼光之间的斗争……也似乎明白,排除那些外在的眼光,外在的评价标准,外在的多余需求或许我确实可以做点事情,并且从做的本身就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