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青年小明失恋了,女盆友不辞而别,只留下字条:我累了,我们不合适。
小明一脸懵逼,好好的怎么就突然不合适了?
受刺激的小明经过一天的沉思,得出结论:肯定是我懒惰又邋遢,脑空身还胖,让对方嫌弃了。
于是小明定下目标:让自己变优秀,然后追回女盆友。
…两年后,严格执行优秀计划的小明已经蜕变为阳光型男,正捧着一大束玫瑰花走在去女盆友家的路上。
结果一敲门,开门的是个大叔。
……发生了什么?难道是女盆友已有新欢?
结果一问才知道,女盆友退租啦。
小明疑惑的离开,经过了一番折腾后,终于摸到女盆友爹妈家。
咣咣咣,敲了半天门,门开了,还是个大叔。
小明说:我想找XX,请问你是?
大叔:我是她叔,她两年前得了癌症,一周前刚刚去世了。她爸妈回老家了,房子就卖给我了。
不是…两年前?小明又懵了。
大叔叹气:挺好一姑娘,得了病也不说,怕家里担心,自己去医院治了半年,结果恶化了…
好,故事结束(别打我),我提个问题:
小明为什么没能追回女盆友?
。。。。。思考分割线。。。。。。
1.计划的相关性
我们制定计划,为的是达到某个目的,但是…
完成计划真的可以达到目标吗?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计划和目标根本没啥关系。
故事中的小明是这么做的:
出现问题——寻找原因——推导解决方案——制定计划——严格执行
但是结果并不美好。
他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小明认为自己的不优秀导致了失恋,但是,这是他的观念、想象,不是真实的情况。
所以他即使严格按照计划行动,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因为从一开始他就错了:女盆友不是嫌弃他,而是不想麻烦他。
当然,在这个明显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指责小明是个直男,问都不问一句就开始自我嫌弃,想想女盆友一个人在医院里得有多寂寞呀。
然而,人类总是有路径依赖(同样的东西换个地方就不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换几个领域:
我现在不够成功,是因为我不够努力。
我现在要减肥,所以要节食。
我现在只要能力出众,就能有个好工作。
上面这些耳熟不?是不是听上去都挺道理的?
然鹅…,当归因脱离背景,语句脱离语境,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不靠谱的:一切命题都是相对的。
成功靠努力?
成功的人的确努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选对了方向,你要是搞个科研技艺,像科学家和大国工匠一样(那样的人一般也不关心成功与否),闭关三十年可能会成。
但如果要是进入社会生产链,那你至少得知道哪个行业的资源丰富一点:送快递和跑商务,同样是每天四处奔波,为什么收入差距这么大?努力的跑不是重点,重点是跑到哪里,去见谁。
减肥靠节食?
虽然短期见效,但你能压制自己的天性多长时间?时间一长,你总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正确的做法是加快新陈代谢,要知道你的身体可是非洲草原上出来的老司机,饿了不会以为你是要穿漂亮衣服,它会进入节能模式,避免饿死;等你控制不住自己,它又会贴心的储存足够的脂肪,以防下次饥荒。你瘦了吗?闹,你只是虚了。
能力出众就能找到好工作?
我亲爱的朋友,这里不是漫威,大家靠合作实现社会大生产。能力超神,情商超鬼,那是准备成为项羽二号吗?
以上只是不完全剖析,但可以看出,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往往都头脑发热。并不会认真的考虑计划和目标的相关性。
这是以前在非洲大草原的逃命技能:受到刺激要立刻行动;看到狮子要撒腿就跑。
那些杵在地上思考的大部分都退出了基因库。
但现在是商业社会,没有原始社会那么致命,但也比它复杂的多;留时间思考一下不会要命,还能避免你在错误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
知道这个比知道“坚持”计划重要很多,现在大多数文章都和你讲“坚持”,然而往往都是营销套路。
由于现在网络上这种东西很多,如果一开始不警惕,重复多了大脑就会相信。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在大脑的想象中制定计划,或者说,克制受到刺激就想马上行动的动物本能。
而按可控性,计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概率可控的,一种是概率不可控的。
你努力,那你可以成长,这是可控的。
你努力,但你不能长生,这是不可控的。
上面是两个极端,前者“努力”和“成长”的相关性接近于一,后者接近于“零”
而世界上大多数事情在两者之间,而想要为你的目标制定计划方向,最好的办法不是在大脑里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而是进行调研:
要调查和你有相似目标的前辈们,他们有多少失败了,有多少成功了;失败和成功各有什么共通点。
通过调查,你就会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人总会高估自己,不论是哪方面),同时也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干。
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一半,现在,让我们谈谈具体操作。
(这里强调一下,比起要做什么,得注意自己得规避什么,成功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失败只需要一个理由。成功会被颠覆,失败却不会。)
2.在运动中变化
中学学过一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四川和尚琢磨着要去海南,富和尚想了几年都没搞定,穷和尚拿着讨饭盆花了半年就去了。
文章宣传的是有志者事竞成,但我看是穷和尚无财一身轻,更能随机应变。
而做计划也一样,现在大多数人定计划都喜欢搞完美主义和教条主义,前者老是听大脑讲故事,后者是死抱着“坚持”这个理念不放。
要知道,在开始制定计划的时候,人们基本上是个小白,对要搞的事情只有笼统的认识,所以想一下子制定出完美计划,就像想通过理论学会骑自行车一样。
自行车是怎么学会的?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的。
计划也是一样,好的计划不是学了什么制定计划的方法然后做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一点点尝试摸索出来的。
so我无法告诉你怎么制定适合的计划,但可以告诉你一个典型的错误:
(1)埋头苦干老黄牛,三心二意苞米猴;
前者是定了计划就干,也不管效果怎么样,反正感觉充实就好,有种“完成仪式”的快感。
后者是定了计划就变,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总觉得哪个效果都不好。
看似是两个极端,实际本质是他们都不关注“反馈”。
反馈,即执行计划所带来的结果,关注反馈,说白了就是要定期进行总结和优化。拿自己的行动和效果对比,看看那里有收获,那里有损失,之后修改计划,再次投入实践。
不关注反馈,你要么就陷入伪勤奋,要么就陷入空焦虑。你对自己的计划没谱,不知道自己干的到底怎么样,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在不断实践中反思调整。
其他的方法都可以自己找,什么以终为始,什么量化操作,什么张弛有度。
不管哪个,你都可以走几遍
“投入实践——观察记录——反思修改——再次实践”
这个循环;
方法千万种,不能说哪个方法最好,只能说哪个方法你用的最顺手。通过实践和反思,你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打法。(所以指望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的都是…很自信的人啊)
而这里要注意的是反馈的周期……介于大多数人都聪明的很,坚决不当老黄牛。
所以我的建议是,坚持的计划怎么都得一个月才能有个初步的判断,不到一个月,不能做出较大的改动。
有了正确的方向,有了合理的调整,是不是就能得偿所愿了呢?
很可能,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3.追逐结果,收获过程
世界是不确定的(the real world is uncertain),个人付出只能提高你实现目标的概率,有时再怎么拼命,也无法达成目标:
面对十二道金牌时,一心灭金的岳飞;
面对宗教审判所时,心怀真理的哥白尼;
还有…想要追回女盆友的小明。
人力有穷时,有时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但那又如何?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问心即无愧。
尽力为而为,只会遗憾,不会后悔。
更何况,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祝你好运。
延伸阅读:
《好好学习》
《跃迁》
《反脆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二蜀僧》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y2GOGTM5DuoYMo4Av3-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