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容冉冉舒还卷,水势滔滔古又今。时间可以为历史定性,可以肯定一个人,也可以否定人们长期以来印象中的的正面人物。今天我们来聊聊被长期抹黑的人物——曹操。
西东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翻过后,并没有迅速迎来大统一的局面,反而烽烟四起,战火连连。黄巾起义至此数十载天下苍生不得安宁,百姓流离失所、群雄四起,大小军阀混战后,终被三股势力所吸收,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鼎立局面。在此期间尔虞我诈、离合不定、命运跌宕惊险、社会动荡不安、斗争的血腥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春秋战国时代。“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必有对手,而曹操正在在这种乱像丛生的局势中、凭借一身胆气和才气,一步步走向巅峰,成为一世枭雄,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一 阿瞒,二 吉利。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少年时代的曹操“机警,颇有权数,诡点奇多,而任侠放荡,不置产业”,这点倒是和汉高祖刘邦的风格类似。他也曾荒唐胡闹。少年时最爱飞鹰走犬,性质和现在沉迷“王者”“吃鸡”的小年轻差不多。某次和袁绍闲逛,见别人娶新娘,竟然趁夜合伙把新娘偷走了。他还逼着许邵给自己点评,结果得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著名评价。
年二十举孝廉,旋任洛阳北都尉、顿丘令(大概相当今公安局长), 刚愎、正直,秉公执法,因杖毙大宦官叔叔,被穿小鞋流放边陲为职。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曾跟随汉将黄甫等镇压黄巾军,拜骑都尉,迁济南相。公元190年参与讨伐董卓,成为一方豪强。196年迎接汉献帝刘协到洛阳,官升建德将军,镇吏将军等职,开始参与朝政。不久便威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升大将军(今总司令),封武平侯,总揽朝廷军政大权。200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大部。208官至丞相,举进江东,但被孙刘联合在赤壁打败。216年,进封魏王。220年病逝,享年65岁。
中国人讲究盖棺而论,由后人评价是非功过,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断不能为一著定论。须参考文献、人物传记、史料等多方综合考量,才能更近于真相。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严重扭曲了“正统观”,以蜀汉为正,曹魏偏统,尤其是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大加贬损,说其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而事实上我们看,在天下大乱的当时,这是唯一可行的军政策略,不然只会更加乱上加卷,这种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者来管控局势。其实刘备、孙权皆有此谋,只不过地利不和,被曹操抢先了而已。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着力渲染曹操杀吕伯等情节,那句经典语录“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更显现“奸雄”一面。由于演绎比正史更加精彩,在民间广为流传,导致戏剧、谚语等都讲曹操塑造“白脸奸雄”。就连我们打的游戏都是以刘关张为正面,一路通关至最后老王曹操。各方面的文化渲染,使老少妇孺皆恨曹贼。这种颠覆使得《三国志》等正史观点反而淹没不漳。曹操一案,几乎成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案。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曹操是以正统和正面形象出现的。陈寿对曹操功业才德给予这样的评断:“太祖运筹帷幄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笔下,曹操雄才大略,完全是一派开国君主的宏达气象。这一描述还是符合历史背景的。
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曹操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歌、文、艺都有贡献。政治上他从一个县令起家,利用天下大乱提供给他的机缘审时度势,逐步成为独霸北方的一代枭雄,为西晋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善于抢断先机,“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号令天下的最好资本。
曹操胸怀广大,求贤若渴,其麾下汇集了当时最为杰出、最为庞大的人才群体。曾多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表现出“唯才是举”的精神;军事上,曹创造了官渡之战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精研兵法,为后世留下来《孙子注》、《论破马超》等一批军事论著;在文学上,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建安文学”,历史上有名的建安七子便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及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在天下三分割据的时期,有这样辉煌的文学风建树,在历史上不多见。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虽然我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中心地区。他改革了许多东汉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这些难道不该肯定?
前些年看过一部电影《铜雀台》中,一宫女刺杀曹操,面对刺客、周润发饰演的曹操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们视我为贼,“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原是出自于《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自己的感慨。事实的确是这么个道理。他有一种概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当其削平吕布、袁术、袁绍、韩遂等北方豪强后,混乱的局势朝着统一的方向明确起来。司马氏一度完成统一,主要就是靠他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曹操打破东汉尊儒的传统,推行法家路线,这是借鉴了先秦商鞅变法的特点。文学上注重向汉乐府民歌吸取养分,运用乐府古题抒写新时代内容。表达他的政治抱负,他写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歌感情充沛,意境深远,实为艺术精品。他注重养生之道,从《龟虽寿》中方能看出其修世心态“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老话有“六十古来稀”,而那个年代,曹操南征北战于马背,心系天下,操劳万千,还能活65岁可见一斑!
当然了,人无完人,曹操也不例外。他的缺点主要是有时优柔寡断,打过张鲁后应打四川,刘备还未站稳脚跟。司马懿、刘晔等建议攻打,他拒绝了,过了几个星期又后悔,机会已经错失;二是责人严律己宽;三是任人唯才不为德,有失远虑,以至于司马氏篡取魏权时竟无人敢于反对,唯利、唯己者多。
近代有不少学者为曹操翻案,可能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京剧中白脸的曹操眉心画一红点,以证明他是正面形象的。
信息发达共享的今天,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已不是说不清解不开的结了,只要不钻牛角,多方位探索,真相将会逐渐浮出水面,历史会展现的栩栩如生。除去高度的文明,你会发现今人同古人基本是一质的。读懂了古人,也就读懂了今生,你会少了很多莫须有的人生困惑。
其实英雄不刻板,圣人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