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插图],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吗?”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数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适,行事勤敏而言语谨慎,能到有道的人那里辨正是非,这可说是好学的了。”
第二篇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插图]?”
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 只有一定的用途。]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D,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行动的懊悔。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做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2.24子曰:“非其鬼卫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已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第三篇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的本质:与其铺张浪费,宁可节俭朴素;就丧礼而言,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哪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子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11 子曰:“君子怀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了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第四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插,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一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忠恕-“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是利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因为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第五篇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驳,常常被人讨厌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
孔子:赐,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他聪明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事宜谓之'文'也。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件事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了,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十足的恭顺,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藏着怨恨,表面上却同他要好,这种行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第六篇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拿别人出气,也不再犯同样的过失。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君子只是雪里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道: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
孔子说:如果是力量不够,走到半路会再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
庸:平常
第七篇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得来的人。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操守了。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第八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懈怠,端正自己的脸色,就容易使人相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言辞和声调,就可以避免鄙陋粗野和错误。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有能力却向无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却向知识缺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纵被欺负,也不计较。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以勇敢自喜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于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一种祸害。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插图],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以坚定的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卫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第九篇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道:这里有一块美玉,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卖掉!卖掉!我是在等识货者哩。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失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喜爱道德赛过喜欢美貌。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我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变成山了,如果懒得做下去,就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啊!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可贵。顺从已意的话,能不高兴吗?分析一下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对付他的了。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的人不致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无所畏惧。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
第十篇
10.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可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食得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得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道:伤了人吗?不问到马。
第十一篇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第十二篇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第十三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插图]。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插图],怡怡如也[插图],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第十四篇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第十五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十六篇
16.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需着急财富不均;不需着急人民太少,只需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
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往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瞎眼睛。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迷恋女色;等到壮大了,血气正旺盛,便要警戒,莫好胜喜斗;等到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便要警戒,莫贪求无厌。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言语。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言语。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
“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
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
实践中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
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的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第十七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道:“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插图]。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爱仁德,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
爱耍聪明,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
爱诚实,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爱直率,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爱勇敢,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捣乱闯祸;
爱刚强,却不爱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胆大妄为。”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侍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第十八篇
18.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革它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种】逃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逃避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功夫。
孔子: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飞禽走兽合群共处,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人才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道:“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是伯夷、叔齐罢!”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那也不过如此罢了。”
又说:“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被废弃也是他的权术。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公对鲁公说道:君子不怠慢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没有被信用。老臣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
第十九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去交朋友。子张道:“子夏说了些什么?”
答道:“子夏说,可以交的去交他,不可以交的拒绝他。”子张道:“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敬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可怜无能的人。我是非常好的人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坏人吗,别人会拒绝我,我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就是小技艺,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恐怕它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复习所已能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志趣;恳切地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各种工人居于其制造场所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则用学习获得那个道。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小人对于错误一定加以掩饰。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说:人的重大节操不能愉悦界限,作风上的小节稍稍放松一点时可以的。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纣王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 [一居下流]天下的什么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蚀月蚀,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道:“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他。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子贡: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第二十篇
20.2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五美:
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
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
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
安泰矜持却不骄傲;
威严却不凶猛。
四恶:
不加教育便杀戮叫做虐;
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
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
同是给人以财物,出手悭吝,叫做小家子气。
20.3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