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灾难之后,我终于蓦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从此,我的脚步再也不会蹈空凌云,我的文笔再也不会高谈阔论,我的思绪再也不会离开苍原苍生。” ——余秋雨
其实我并不知道,文化苦旅出了新版,是奔着旧版去的。以前初中的时候看过这本书,因为当时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好想背上背包出去旅行,恰巧知道这本书写了很多景点,就想在书中了解一下,结果就是发现看这本书好痛苦,但我总觉得得看完,所以硬着头皮不知看了多久,断断续续,一章没看完,下次接也接不上,结果就是我现在对这本书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可如今我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看的关于旅行的书,对于一些人文景观,不是单纯的观景,而是知道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和一些现实的思考。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真的在成长,思想在变化。一本书你看的时期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我很少看看过的东西,所以没有这样的感受,今天,重新拾起这本书,才有了强烈的感受。发现以前觉得那么难读下去的书,如今却如饥似渴,看的停都停不下来。
新版删掉旧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其中把《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经典篇目全部经过改写、修订。就像作者说的:“毕竟过来二十多年,原本装在口袋里的东西已经不和时宜,应该换一点更像样子的装束。”
因为有些熟悉的东西已经见过了,再看书就别有一番滋味,就像第一篇《牌坊》,如果以前看,说了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如今因为在安徽时已看到,那时有的人看到一排排的牌坊很激动,说这么多很难得的,而且这些都时间比较久了。再如《杭州宣言》,那时在西湖看到,苏堤,白堤,各种名字命名的桥觉得真搞笑,杭州人真会,用各种名人名字(原谅我没文化)。如今看了这篇才知道没有这些人就没有今天的杭州,今天的西湖。只知道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却不知他任杭州刺史对西湖的治理,也许初高中介绍白居易老师早就说过无数次,可都不如自己寻找知识一次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宁古塔》,这个在电视剧里出现无数次的地方,皇帝随口一句流放宁古塔,在我们看来大多数都是坏人去了那里,而且还会说个“株连九族”。我一直都觉得 ,应该只是这一家吧,虽然这样已经很残忍,可却要把一些几乎没有交集的亲戚一起抓起。有些人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抓了,真是每天过着有可能看不到明天太阳的日子,生命是那么卑微。
书的后六、七个故事我不太喜欢,有的在澄清自己,有写别人的,虽然看到写巴金的也会有所触动,但写巴金在晚年还让别人读《文化苦旅》,我就不想看了。也许他是想让这本书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但我是不太感兴趣,我觉得这样可以另写一本书了。还是打算看一下旧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