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阅读到简友的一篇文章,看到对写文动机的总结,几乎拍手称赞,他写到写文动机共不外乎以下几种:
1.写给编辑看:求回报,求上稿。
2.写给自己看:不求回报,只求情感的宣泄疏导。
3.写给读者看:不知道是否会有回报,更多期待情感上的共鸣。
对照一下,自己偏重第二种情况。从学校毕业后,在偏远山村小学教书。
当时的农村,正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央对农村政策的放宽。土地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学生们的家长忙于侍弄庄稼,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但对教师的尊敬与重视却很传统,把老师称呼“先生”。听着把女教师称叫先生,自己还有点不好意思。
土地承包很快解决了吃饭问题。对教师实行的是派饭。有学生的家庭,一个学生管一天饭。
期间,自己经历和遇到了太多难忘的人和事。第一次与村支部书记打交道,听到他给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党的政策方针。第一次知道村贫协主任负责教师吃饭工作。看到他那几个脑子不十分机灵的孩子,和他那破烂的院落。第一次被大小村民尊重、关注,吃到他们自己种的苹果、玉米、核桃。第一次走在人们目送许久的视线里,听到他们赞扬的话语……太多的第一次,让自己感动,也让自己懵懂。总是把有点胆怯、又有点羞涩的表情,暴露给人们,更不用说,那些感谢的礼貌的话语总在脑子里打转,没有飞进人们的耳朵。
走过两个村办学校,吃了两年的派饭。从来没有出现耽搁、拖延、敷衍之事。而且,饭菜质量与认真态度,不差于家里过事。
不到二十岁,刚走向社会,不会应付,也不会应酬,更不会找一种表达的方式。对如此待遇,大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感慨。心里只默默地鼓劲,把课备好,把学生管好,把自己具备的能力充分表现出来。
两年后,被调离农村学校。以后若干年,在农村吃派饭的情景始终留存在记忆里。一些人和事,一辈子都忘不了。前几年,面临离岗,自己开始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写作。埋在心底的生活,像泉水汩汩,悄然涌上心头。
几年间,先后用诗文题材写出了一些所思所感。如今回顾自己写作动机,真的是一种爱好和不求回报,只想把各种情感宣泄抒发出来,与其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