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妈妈,小猫的家塌了”。
女儿放学回来后,一脸不快地跟我说。
女儿说的小猫,是小区里的流浪猫,前段时间刚出生的。小猫的“家”,就在孩子上学的路旁,在一堆石头缝里。这两天变天了,又刮风又下雨,风雨把小猫的家给弄凌乱了。
“小猫呢,小猫不要紧吧?”我问女儿。
“石板滑下来砸到了小猫的脚,我和贾双瑜把石板挪开,小猫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噢,看来不大要紧。
这两年,小区里不知为何有了流浪猫,经常能看到它们蹲在垃圾桶上或跳进垃圾桶里去找吃食。一开始,也就一两只,后来两三只,再后来,它们竟然自由婚配,养起一茬一茬的“小流浪猫”来。
昨天早上出去晨炼,在小区的东门口,碰到一只肚子摇摇摆摆的狗妈妈,带着三只小雏狗,在大门口遛跶。小雏狗刚满月的样子,憨憨的萌萌的。大门口是车辆进出人员进出的地方,车来了,小狗还不知道躲。几位出来买菜的大妈招呼着车:看着看着,有小狗。
这“一家子狗”,也是流浪狗。这只狗妈妈,经常在小区东门口的里里外外走动。从未见有主人牵着。也经常看见它混在小区外的狗群里无所事事,与它的狗伙伴们嗅来嗅去。
单身流浪也就算了,竞然不甘寂寞又做起了妈妈。这三只小狗怎么养活呢?
门口的保安大叔说:它有窝,就在地下停车场边上的小树林里,有石头挡风,有树叶挡雨,有信神信佛的人,给它们送吃的。
小狗小猫属于家养品种,不是野生动物,它们早就失去了野生的能力。缘何人群居住的小区有这么多“野生”的呢?无非,是养它的主人出了问题。要么是“喜新厌旧”,要么是“三心二意”,要么是“朝秦暮楚”。总之,起初是喜欢的,后来就没有了“耐力”而一“丟”了之,一“弃”了之。
先有了不负责任的态度,后来才有了流浪的狗和猫。有人提议给流浪狗和猫做绝育手术,让流浪者不再泛滥,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
流浪的,岂止是动物呢?
在城市的大街边,在公园的一角,在高架桥的桥下,在地铁口的避风处,总会有三三两两的流浪汉,在那里栖居。他们蓬头垢面,嬉笑无常。所有的家当就是一卷被褥或一个包裹。他们到饭店或小吃店门口要吃的,有的,甚至也到垃圾站捡吃的。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怎么流浪到了这里?有时候,他们自己也忘了。
随着城市的文明建设,这两年,城市流浪人员似乎越来越少了。他们去了哪里?是从A地赶到B地了吗?还是回到了他们本该去的乡村?这个不得而知。不过,前两天看到一则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给天津的所有流浪人员上户口,并提供给他们食宿;采集他们的血样进DNA库,以方便找到他们的亲人。
我不禁要为天津政府的作为点个大大的赞!他们的包容,让流浪者有了家。
政府开始关注到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关注到最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不能不说这是社会的进步,政府在补短板,文明进步的路上,不能没有他们。
(三)
今年的疫情,让大家多了在家定居的日子,好多人变得不适应。少了工作的繁忙,少了来回的奔波,少了招待应酬,少了社交交际,开始变得烦燥不安,局促不定。其实疫情只是个引子,是它曝露出了家庭原本的问题。如果有爱,这是一个为愛人为亲人付出的绝佳时机,也是最亲密无间的时机。可事实上,有一部分人,走了相反的方向。疫情稍一缓解,民政局的门口就排满了要离婚的人,据说,比结婚的人还要多。
有人做过一个社会调查,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步伐,在社会的不同阶层,均出现了抑郁症患者,并且,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经常有新闻报道,割腕自杀者、服毒者、跳楼者,不绝于耳。究其原因,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万念俱灰,心无定所,这远远比身体的流浪更可怕。
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早就忘了慢下来享受生活是什么滋味,这不能不说这是精神文明的倒退。
朋友圈里,一位读经界的朋友晒出一条消息说,凡是去孔府参观的游客,只要你能背诵出一段《论语》,门票就免费。当场背,当场送票。我听了,很是高兴。分明看出了景区(或政府)的诚意:经典就在这里,只要你愿意,随时欢迎你。
人所追求的,不仅仅止于绫罗绸缎,不仅仅止于广厦千万间,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精神长相,阅读经典,让心不流浪,这才是幸福人生的根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