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华杉
华士判断错了!他以为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错了!外面除了鬼,还有魔鬼,专制的魔鬼!他不应该辟世,应该辟地,移民去邻国,到鲁国去,周公怎么也不会取他性命的。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也。”】
辟,离去,躲避,避开。孔子说,有贤德的人,未尝不想经世济国,施展抱负。但是,当遇到国家无道,昏君在上,奸臣在下,贤者不会跟他们死磕,会以避世隐居为上策,这叫辟世。或者移民外国,去乱国,适治邦,这叫辟地。又或者看见君王对自己的脸色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尊重了,甚至有点难看了,那赶紧自觉撤退,走!这叫辟色。还有君王跟我,不仅脸色难看,说话都已经有点难听了,赶紧走!这叫辟言。
孔子又说,当世的君子,像这样隐遁而去的,已经有七个人了。哪七个人?不知道,有人根据论语中涉及到的类似人物,梳理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蕢、仪封人、楚狂接舆等七人,供参考。
孟子有过类似关于君子去就的说法:“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如果君王对我以礼相待,言听计从,我就留下。如果礼貌还在,但是我的话他已经不听了,就离开。其次,如果虽然还没采纳我的意见,但是对我礼数很周到,也可以留下,等一等。如果礼貌也松懈了,就离开。离开了工作岗位,没有俸禄,吃不上饭,饿得出不了门。君王知道情况后,说:“哎呀,我不能行他的道,听他的话,反而让他在我的土地上挨饿,这是我的耻辱啊!”然后他送钱送粮来接济你。这时候,不必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气节,可以接受他的馈赠,不要饿死。这是孟子定的标准,要爱惜自己生命,不要学伯夷叔齐,避世隐居,还要立志不食周粟,把自己给活活饿死了。
管子也说过:贤者处身乱世,知道自己的道不可行,他只是退隐起来,也不说话,保护自己,不要被暴政伤害。如果一心要伸张正义,要跟暴君奸臣死磕,进呢,伤害了君王的权威;退呢,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家庭。所以,退身并不是放弃原则,不工作不等于停止学习,只是等待天时,等待暴政循环过去,政治重新清明罢了。
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如果是做老板的,是做甲方的,别以为自己给钱就是爷,必须时时把礼贤下士放在心上。如果是做下属的,是做乙方的,不要贪图利益,尸位素餐,不能发挥作用就赶紧走。
补充一个黑暗的故事,姜太公诛杀华士。冯梦龙《智囊》第一篇: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周朝开国,姜太公封于齐国。齐国当时有一个名士,叫华士,是一位隐世者,德高望重,既不臣天子,也不友诸侯,自己过自己的。太公派人去请他,就像后世西汉时刘盈去请“四皓”一样。请了三次,都请不动,姜太公就派人去把他诛杀了。周公不太赞成,说,这在齐国是德高望重的贤士,又没犯什么罪,你杀他干什么呢?姜太公说:“他不臣天子,不友诸侯,那吕望我还能以他为臣吗?还能以他为友吗?我吕望都不能臣之友之,又在我的国土上,那就是弃民了。我招呼他,他居然不来,那就是逆民了。我如果不杀他,还拿他当贤士高士,一国人都去学他,我给谁做国君去啊?”
所以华士啊!他判断错了!他以为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错了!外面除了鬼,还有魔鬼,专制的魔鬼!别说你没干坏事,你若大干好事,他更要杀你。因为好事,施惠于民,是君王的专利。他没给你发好事牌照,不是在他的领导下,你自己干了。那人民是该感谢你呢?还是感谢政府,感谢姜太公呢?华士不应该辟世,应该辟地,移民去邻国,到鲁国去,周公怎么也不会取他性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