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即供过于求,当待就业人数远远大于职场所需的岗位数量时,在劳动力市场就体现为失业率。高失业率还有附属效应即文化资本的贬值。年轻人耗费时间与成本十年寒窗接受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直接原因是高校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间接原因是经济下行无法“出清”如此多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如同快消品甚至是“生鲜”,依托于需求场景,且本身有着最佳售卖时效。同样一瓶矿泉水在杂货店售价1元,在机场、酒店价格却翻好几翻,这就好比同班同学不同的人生选择造成的不同经济收入。如果是35岁前是“最佳售卖期”那经过了本科、硕士的“过度包装”商品进入市场便已临期,人生变成易耗品,何其可悲。
如果说,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是前两次发展红利,那么红利过后势必迎来低谷,这届年轻人何以自处。日本泡沫崩溃迎来了所谓“失去的30年”,日本的社会与家庭经济实力似乎熬过了30年,如今得以复苏。而反观自身我们有这个家底吗。
这届年轻人似乎看不到前途,那背负高杠杆的上届年轻人则是没有退路。我国的这波新晋中产,似乎赶上了文化资本贬值前的最后一波红利,高文凭出来以后“理所应当”的得到了高收入,从而敢于背负高风险负重前行。拿一线城市买房来说,首套首付30%,至少需要筹措200W,如果不够则需要向亲戚朋友借贷,后面的贷款加利息逐月按揭。这个杠杆率少则1:3,了解下来大多承担1:4-5的杠杆率。人到35随时要准备好被裁后收入减半甚至是没有收入的准备,否则一旦断供,命运的深渊从此来临,别说从中产滑落,保持家庭温饱已并非易事。
经济繁荣时,文化资本犹如锦上添花;当经济下行,技能资本才能保住饭碗。视频编辑、财务记账、摄影摄像、乐器....小技能将会为人才在“灵活就业”市场开辟一条路径。一句话,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