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成长、恢复、死亡三方面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李克富老师认为,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1、自我纵向维度三部分。
哲学三句话“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后两句由宗教处理,前一句由心理学解决。
借用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本我、自我、超我,从时间维度看对应着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8个月开始到2、3岁,婴孩知道自己与母亲乳房不是一回事;社会自我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特征是从“宝宝要喝水”到“我要喝水”;青春期开始进入心理自我,乃至一生,有人一辈子进入不了心理自我。
2、自我创伤恢复三阶段。
疾病恢复有生理恢复、社会恢复、心理恢复。
举例骨折手术,手术后,生理病好了,但还要恢复社会功能,如上班,之后再心理创伤恢复,避免一朝被蛇咬十年还怕蛇,甚至十年怕井绳。
医学发达与否看心理康复水平,生理疾病治疗区别不大。
3、自我死亡经历三阶段。
《寻梦环游记》揭示三步骤,人的死亡先是生理大脑死亡,之后追悼会宣布社会死亡,户口被注销,最后没有人记住了心理上彻底死亡。
为何要祭祖,就是记住那些先祖们。引申为李白诗句被引用,这就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早就不存在了,可是心理自我“活在心中”。
心理学教材有关内容
这是“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章节,包括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及身份与自尊三部分。
出生就开始社会化,包含技能、规范、目标、角色,即能干活、能听话、有活力、有自知。
社会化载体排第一位的是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习得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对应自我的阶段就是社会自我,幼儿和儿童期。
社会化类型包含4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对应生理、心理、社会自我)、道德社会化(认知、情感、行为)、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是特定期待,是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角色理论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来研究和解释个体的行为及其规律”。角色就是觉察意味。
自我、身份和自尊,主我、客我、镜我即行动的意识流我、我认为我是谁、我认为别人认为我是谁。自尊是自我评价,是所有角色单独评价的综合,由此可以具体化单项自尊水平。
詹姆士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可见多些小成功、降低些目标是可行的,也是系统脱敏法理论依据。自尊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高级需要。
我是谁测试,7分钟写出15个我是谁句子;自尊量表10个赋分句子。
几点联想
1、社会化的行为和自尊关系。
这里有2个重要公式,勒温公式,行为与个体心理和环境关系,自尊公式,自尊和成功、抱负关系。
自尊公式中的成功,可以视作社会行为中的行动,行动就有收获,行动就是成功。
还可以认为,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行动/心动。
2、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自我觉察——社会行为——解释社会心理。社会角色是自我意识,自我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