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

       失眠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的经验就是打开一个有声书,设定大概20分钟左右,一般听着听着就会进入梦乡,如果可能的话,还能做个好梦。最近在听一个有声书《千秋》。才听了几集,就对这个故事充满了兴趣。于是就到网上一目十行迅速追完了全文。

       武林人物的塑造不拘泥于架空环境。全书很巧妙地选择了南北朝末期到隋朝这一段中国大分裂走向大融合的时期。其实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元末明初等中国大分裂到大融合时期,一向都是很多武侠或者多国权谋等小说作者的首选。因为这些时代都是民族融合,群雄并起,有无数展示的副本。比如金庸先生的很多小说都是选择这些时代。千秋也不例外。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北齐、北周、南朝的百姓苦于战争的频仍,和外族的欺侮,一统天下就成为了正义,出卖民族利益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基于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所有的人物都摆在了扬名立万和民族大义的天平上称量。作者不仅塑造了彻头彻尾的败类,比如谭元春等,也有犯错之后幡然悔悟的郁蔼。

        书里不仅有民族大义,也有价值观人生观的较量。在乱世之间,强弱不仅仅是实力的区别,更是生死之分。人性的黑暗是太平时期都想象不到的可怕。生逢乱世,是仍然怀有仁慈之心,还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若以诚待人,会不会被恩将仇报。如若一次次被出卖,我们是否还会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冒着以身饲虎的代价。晏无师不可以,然而沈峤做到了。

       沈峤的魅力就在于让我明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义。千秋的开篇就是沈峤与人决斗被人暗算,摔下山崖,九死一生。可谓是死地。我第一次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词还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让我一度觉得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个笑话。然而沈峤让我明白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意味着凤凰涅槃,意味着不破不立。沈峤的毅力,沈峤的能力,沈峤的魄力,让这七个字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

       首先,沈峤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悟性。他道心坚定,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本门武功,研习朱阳策并有所成。不仅在玄都山做弟子、掌教的时候,就连遭受重伤,千里护送弟子到泰山的途中仍然坚持打坐。放到现实环境下,就是我们无论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精力。但凡能够做出点成绩,一定是付出了超出他人的努力。或者说,如果你想超越其他人,最廉价最方面的付出就是自己的努力。如果沈峤光拿着武功秘笈而不练习,拿到和没有拿到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次,沈峤从头到尾都坚持了自己的道心。晏无师不放过任何时刻的给他灌输自己的价值观,不要对弱者心存怜悯,不要多仇人心慈手软。甚至偷偷给他种下了魔心。沈峤怀着必死之心,毁去了他修炼数十年的根基。阴差阳错反倒让他发现,原来前面的武功才是修炼朱阳策最大的阻碍,从头做起,反而飞速的进步。这个的现实意义就是,如果我们原先的赛道重重阻碍,这个困局我们破不了,那么换一条赛道不失为一个新的选择。正所谓不破不立。反正换不换赛道,我们的现状也不会再差了。虽然,放弃以前拥有的一切是很痛苦的。但是如果放弃能够带来转机,不失为一个新的机遇。

        第三,沈峤无论任何时刻都保持着人格独立和自信。沈峤天赋异禀,但是他自信不自负,善良不迂腐。遇到朋友,广结善缘,遇到敌人,也是杀伐决断。只有这样坚定的内心,才能够置之死地而不惧,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求生欲。沈峤半步峰掉下山崖,可谓第一个死地。北齐被陈恭出卖,又是死地。后面被晏无师送给跟他有杀徒之仇的桑景行,更是妥妥的死地。那个时候他眼睛也瞎了,武功也废了,简直是死地的天花板了,他依然凭着坚强的毅力都熬过来了。我们现在活得再差,至少衣食无忧,还可以让我看看小说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任自流。我们还是要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即便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责任,即便只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加不受制于人,也要努力。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现实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死地,也没有那么多的武功秘笈,我们也都普通且平凡,但是妖魔鬼怪却一点都没有少。我们虽然没有必要做到众人敬仰万中无一,但是我们至少也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出能够主宰一切的能力。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嘛,没有人能在我的bgm里面打败我。

       另外,我很喜欢徐宇隆、赵毅、金弦老师的声音,在千秋的世界里,他们代表着安全,代表着力量,代表着希望。希望老师们有更多的作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