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之战”可以说是兵仙韩信军事谋略的代表之作,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典型战例,并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那么,此战韩信到底是如何取胜的,其排兵布阵有何玄妙之处,为何后世多有军事家模仿韩信列阵,却大多落下个兵败身亡的下场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场两千多年前的经典战役。
“楚汉争霸”时期,为挽回战略颓势、扭转不利局面,刘邦采纳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战略方针,命韩信、张耳等人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在击败魏王魏豹、平定魏地后,韩信率兵于“(前204年)后九月,破代兵”,攻占代地。
代地被攻破后,代王赵歇率残兵逃入赵地。同年十月,按照刘邦的命令,“(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打算趁机东进攻占赵地,而代地残余地区则交由陈豨平定。赵王赵歇与代王陈馀见形势危急,则“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堵住了代地通往赵地的重要通道——井陉。
代地与赵地虽然近在咫尺,但两地却被太行山牢牢阻断,太行山中虽然遍布河谷,但却根本不利于人马通行,因而当时由代地通往赵地,唯一可供大军行进的,便是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可以说,只要赵军牢牢占据井陉关,堵住井陉口,那么即使韩信再聪明百倍、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可奈何。
当时,陈馀麾下广武君李左车认为,韩信虽然兵锋正盛,但汉军补给线过长,且太行山道路难行,汉军补给必然困难,因而建议可由自己率兵三万从小道出击,袭扰汉军粮道,如此汉军必败。然而,陈馀却认为不可贸然出击,应该深沟高垒严防死守,因而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得知赵军布置后,则制定出了出奇制胜的战略,率军于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下寨,并趁夜派出两路兵马,其中一路由两千轻骑组成,人手一面汉军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至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潜伏,令其在赵军主力出击后,趁机攻占赵军大营,断其后路。另派出一万大军,趁着夜深人静,偃旗息鼓的抵达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用以迷惑赵军。
天亮之后,赵军发现汉军背水列阵,完全违背了“右倍山陵,前左水泽”的布阵方略,因而认为韩信这种主动置之死地的做法,是根本不懂得用兵的表现,因而对汉军极为轻视。
与此同时,韩信则率领剩余汉军,大张旗鼓的杀向井陉口,佯装要对赵军发动进攻。赵军见状,果然离营出战。两军在井陉口的狭窄通道中厮杀一阵之后,韩信佯装败退,汉军一边败退,一边胡乱扔掉旗鼓仪仗,退往绵蔓水,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
陈馀见汉军战斗力如此低下,连忙率军对汉军展开追击,对背水列阵的汉军展开猛攻,企图一举歼灭全部汉军。正所谓“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汉军三面遭受夹击,背后又有河水阻路,无路可退之下人人奋死迎战,赵军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但由于地形的影响,竟然久攻不克,不得已调来更多军队。
与此同时,埋伏在抱犊寨山的汉军奇兵见赵军主力离营,趁大营空虚无备之际,突然对赵军主营发动进攻,一举攻克赵营。之后他们迅速拔除赵军旗帜,遍插汉军战旗,一时间赵军主营到处都是汉军旗帜。
陈馀见久攻不下,无奈还得下令收兵,然而当赵军返回主营,然而当他们发现自己主营上插满汉军旗帜后,顿时陷入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见赵军溃散,立即主动出击,从侧后方切断了赵军退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面发动反击。
就此战而言,韩信可谓奇正并用,在背水列阵吸引赵军主力的同时,则另派奇兵出奇制胜,断绝赵军退路的同时,对赵军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这才导致赵军军心涣散、迅速溃败,从而最终以少胜多。
兵书战法固然是历代军事家的战略结晶,可如果完全按照兵书记载打仗,那可就真的是“纸上谈兵”了。纵观历代名将,他们虽然大多熟读兵书,但却更擅长因地制宜、因敌制宜,灵活运用战术战法才是他们百战百胜的利器。
具体到“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的布阵,虽然违背了兵法,但却是考虑到了敌我双方态势以及井陉地形之后做出的决定,同时又以奇兵为辅,这才取胜。
其一,敌我双方态势。汉军兵威正盛,军心士气稳定,乃是久战精兵,而赵代联军则不同,其战斗力相较汉军则相对较差,很难短期内击败拼死一战的汉军。正因如此,韩信才敢于佯败诱敌深入,再以背水决战的勇气来拖住赵军主力。如果不是这样,一来汉军的佯败便极可能演变为溃败,二来汉军非但不会背水死战,反而更可能陷入绝望而迅速溃散。
其二,井陉地形特殊。井陉乃是一条蜿蜒几十里的狭窄驿道,赵军虽然在兵力上远超汉军,但受地形限制,却很难在狭窄区域充分展开,因而汉军正面受到的压力其实并不大。否则,如果是在开阔地带,赵军兵力充分展开,那么汉军受到的压力必然倍增,是否还能顶住赵军的猛攻,可就要打个问号了。
其三,另以奇兵为辅。汉军的主力虽然集中在了绵蔓水东岸,可此战的关键却是那两千奇兵,如果他们不能趁机夺取赵军大营,那么赵军在久攻不下之后,大不了再返回主营坚守便是,韩信还是无法击败赵军。
如上,韩信的背水列阵,之所以能够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乃是充分考虑到了敌我双方态势和井陉的特殊地形,并在以奇兵为辅的情况下做出的战略部署。如果后世将领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而只醉心于“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恐怕真的就置之死地了,而根本不会有“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