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华章又新,时间的指针不经意拨向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总书记的“新年第一课”,既是动员令,更是冲锋号,新征程上,我们要火速集结,以梦为“马”,执笔为“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于荆棘密布处披荆斩棘,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奔赴更美“诗与远方”。
执信仰之笔,勾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使命轮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凝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风雨兼程、砥砺奋进,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从“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陈望道,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再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一颗颗爱党爱国的赤子之心,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信仰的虔诚与执着。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踏上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挺立信念“脊梁”,补足精神之“钙”,以铁一般的信仰、钢一般的意志,熔铸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魂,锻造炉火纯青的斗争本领,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执奋斗之笔,描摹 “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蓝图。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饱含着成功和失败,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百年史诗。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脱贫攻坚创造的人间奇迹……党向人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新的赶考路上仍有新的“雪山”“草地”,新的“娄山关”“腊子口”。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面对复杂环境、严峻挑战、繁重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锤炼斗争本领,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滴水穿石、燕子垒窝的韧劲,勇立时代潮头,在风雨中磨练意志,在披荆斩棘中笃行不怠,用“硬脊梁”“铁肩膀”扛起新使命,靠“真本领”展现新作为,交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异答卷。
执担当之笔,填充“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为民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工作干得好不好,上不上心、贴不贴心,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勤于、敏于“穿针引线”练就“绣花功夫”。既要胸有丘壑万千,做精通业务的“政策通”、熟悉情况的“活字典”、从事工作的“专门家”,又要眼有万家灯火,牢固根植“民之所想,我之必行”的“为民”思想,多去田间地头,群众家里,听一听田间地头的唠叨,算一算群众关切的“民生账本”,理一理群众的“问题清单”,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挂念的“急难愁盼”问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自身“履职清单”和“幸福清单”,办“上心事”,做“心上人”,努力把群众呼声变成群众掌声。
执清正之笔,画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明道风采。“勿以恶小而为之”“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近日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正式开播,反腐败斗争中落马官员,大多正处于事业的起步上升期,却因把持不住权钱诱惑,欲望太大,胃口太大,对党纪国法失去敬畏,最终深陷身陷囹圄。“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戒,警钟长鸣,牢固树立“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风险意识,时刻保持“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涵养,“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定力,把“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镌刻于心,坚持“一日三省吾身”,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大我”“无我”的公心守护永远不变的为民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