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儿子讲完《无论你做什么,宝贝,我一直爱你》,儿子说:妈妈,你每天都要爱我多一点哦。
妈妈忍不住问:那现在妈妈有没有每天爱你多一点呢?
儿子语气加重地说:是每天少一点!
妈妈笑着一把把坐在自己对面的儿子抱过来,像婴儿时那样把他打横抱在怀里。
是的,从妹妹出生之后,儿子变成了哥哥,他一定发现,似乎每次妹妹一哭,妈妈就会跑到妹妹身边,而对他总是说:请等一下。他一定看着身边的人怎么细致地照顾妹妹,说妹妹可爱的地方。而他很多事儿都要开始自己做了,偶尔的撒娇,似乎都会感到父母的不耐烦。
妈妈还发现,近来儿子特别爱和妹妹比,妈妈给他俩准备个什么吃的,儿子总会很担忧地问:妹妹吃了多少?妹妹比我多吗?
这种不信任,一度让妈妈觉得有些不悦,毕竟妈妈真的尽了力,希望给到两个孩子的爱是公平的。
所以就在儿子说,爱是一天比一天少,妈妈抱住儿子的那一刻便释然了,是的,儿子的体验是那么那么真切。不管妈妈是不是在尽力做到公平,而他的体验真真是:一天比一天少。
妈妈把儿子抱在怀里摇着,边摇边把妈妈看到的事件说出来,说着说着,儿子开始哼哼哼哼地撒娇,坐起来,两手勾住妈妈的脖子,把自己小小的身子紧紧地贴在妈妈身上。那一刻,儿子是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妈妈真实的爱了吧。
如果,夜是在这个温暖的怀抱中结束的,相信儿子会很安稳、很知足地入睡。可是,哪知,在儿子还没有完全满足妈妈的怀抱时,睡着的妹妹突然哭着醒了。
也就是在那一刻,妈妈感觉到儿子原本紧紧抱着妈妈的手,变得更紧了。那是他知道,妹妹一哭,妈妈又要去照顾妹妹了吧,而他舍不得。
于是妈妈也紧紧地回抱了儿子说:你舍不得妈妈离开,你觉得这样抱着妈妈,更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是吗?
儿子点点头。
于是妈妈又说:是的,妈妈很爱你,会一直一直爱你,就算妈妈没有抱着你,妈妈也是爱你的。但是此刻,妈妈得去照顾妹妹了,要是妹妹哭醒了,等一下会很难入睡的。
把儿子放在爸爸身边后,妈妈赶紧到另一个房间抱妹妹。身后传来爸爸不耐烦的声音:别弄儿子,爸爸很困要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干活呢。
那一刻,妈妈知道,爸爸的不耐烦,不是说爸爸不愿意,而是他做不到。对于渐渐长大的孩子,父母忍不住就会对他产生期待,期待孩子懂事,期待孩子理解。而当孩子的行为超出父母的期待时,父母的不满与烦躁便油然而生了。
所以那一刻,妈妈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一夜注定不安宁。儿子压抑的需要在妈妈的怀里释放了一半,还处于不满足状态。
果然,在妈妈哄妹妹睡觉时,儿子从床上爬起来,跑到妈妈身边。妈妈意示儿子轻一点,妹妹很快就睡着了,等妹妹睡着,妈妈就会去陪他。所以儿子安静地等着。
妈妈把睡着的妹妹放回床上,想让儿子再体验一次,儿时他被抱睡的感觉。三十多斤的儿子挂在身上,确实快要吃不消了。但如果能这样也好,而事实是,妹妹又醒了。
天气热了,顶层的房间,确实像焖烧锅一样。无奈,叫醒爸爸帮忙开空调,再次放下儿子抱起妹妹。
妈妈不知道的是,原来这样的戏码,现在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将近一个钟里,都是妹妹放下一会儿就醒,儿子的需要始终没有被完全满足。中途他安静地看书等待过,在床上安静地躺着等待过。
但,那份需要那么强烈,于是到最后,儿子困乏了,也开始哭闹;妈妈疲惫了,发现自己真的给不出了。当女儿哑着嗓子咳着、哭着,指着要到房外去;儿子趴在床上哭着不让妈妈离开。妈妈深呼吸了一次又一次,然后试着找东西给妹妹玩儿,让她愿意呆在房间里。
终于找到了妹妹感兴趣的,愿意在床上玩儿。于是,床上,妈妈坐在两个孩子中间,儿子把头枕在妈妈腿上,眨巴着眼睛,渐渐睡着了。妹妹把玩着手里的东西,倒靠在妈妈另一条腿上。妈妈困乏得,就那么坐着,让两个孩子枕靠着,打起了瞌睡。
当妈妈猛然醒过来时,发现两个孩子都已经睡熟了,看着两张甜甜的睡熟的小脸。妈妈心里是知足的。真的愿意每天爱你们多一点!
只是,孩子,妈妈有着自己的局限,当妈妈发现妈妈能给的只有那么多,当不能同时满足你们兄妹时,妈妈也会感到挫败、感到烦躁。可是,多好,孩子,是你们在慢慢拓展妈妈。
当儿子紧紧拥抱妈妈时,那一刻,感受到爱的不仅仅是儿子,还有妈妈。为了更多地去体验这种爱的流动,妈妈愿意学着去观察自己,看到自己的情绪和局限,妈妈也愿意去跟你分享妈妈的体验和不足。
体验和观察,会让我们发现事情的真相,妈妈不会一味陷在对儿子的期待里,儿子也能在感受到接纳时敞开心扉。
让爱,每天都多一点点!也许我们就能在感受彼此的爱里获得成长。
备注:
成长这个词,现在似乎都在用,但,怎样才算成长呢?我的体验是,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你不再被动地用惯有的模式去反应,而是开始清晰自己、清晰事件,然后能用彼此更舒服的方式去处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