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学习、工作

      好几天前,有读者给我留言,期待我能写一篇关于“早恋”的文章。我不是很有头绪,所以迟迟没有落笔。

      单纯就“早恋”而言,对孩子而言不算太公平。大学之前,不让谈,担心孩子早恋甚至把恋爱蓄意描绘成或肮脏或邪恶的一件事。上了大学,生怕孩子将来找不到对象(尤其近些年看到不少大龄女青年剩着)又鼓励甚至催促。二者之间有悖逻辑,恋不恋爱不是开关水龙头,一开就有一关就停。那些刻意将水龙头关得太紧的父母,往往发现想要水龙头打开的时候打不开。

      如果你去看看一些大龄剩女,有些剩女剩的背后意味深长。女儿找一个对象父母就能挑出不少毛病来,再找一个还是如此,女儿急了就会说:“我怎么找,你们都不满意,我嫁不出去怎么办?”母亲随口一句:“嫁不出去我养着!”一句话道破天机,女儿的独立、分离、出嫁,意味着父母不再被需要,人格不成熟的父母有意无意在阻碍子女的分离和独立。

    孩子分离和独立最为直观的是外出求学,时空距离的隔绝就能让一些父母崩溃。所以,每年九月,有些大学生克服不了想家的苦,远方的父母同样有些魂不守舍。其次,女儿的出嫁儿子的分家构成了更为明显的分离,所以有些地方民俗有“哭嫁”一说,本为喜事,何来“哭”?伤别离。同理,婆媳之争争的是儿子或老公,婆婆的不撒手,害怕的是不再被需要。

    上述一些现象都涉及俄狄浦斯期的冲突,俄狄浦斯期最主要的冲突就是对成功(分离和独立)的渴望以及害怕成功后的惩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去。孩子成绩不好,不谈恋爱,那是对家极度的忠诚(可能来之于父母绝对的控制),不离不弃。懂得放手的父母,孩子才能远走高飞。

      从俄狄浦斯期的三角关系来看,孩子与母亲经历共生到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在俄狄浦斯期(3-6岁)孩子进入两性和婚姻的敏感期,有心的爸妈或许会注意到,男孩(女孩)有可能会说:“我要和妈妈(爸爸)结婚”。大家不要过敏反应,其实背后是一种美好的遐想,因为有亲密的关系,才让孩子有如此想象。孩子爱妈妈,终归会觉察这是不可以,于是孩子会进入一个认同阶段,孩子认为只有和爸爸那样才能找到像妈妈那样的女人。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如果男孩不认同父亲,女孩不认同母亲,或许将来会让孩子出现性别角色认同混乱。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从认同走向超越的阶段,弗洛伊德说的阉割就是父亲对儿子的打压,阻碍男孩的分离、独立和超越。所以,父子冲突中,父亲太强,总是碾压孩子的话,孩子往往活得不如父亲好,父亲反而讥笑孩子窝囊。殊不知,孩子的窝囊是关系促成的。

    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也就是父母具有怎样的人格比父母做了什么更重要。如果父母人格成熟健康,即便偶尔父母做得不对那也无伤大雅。所以,一个人格成熟的父母能够包容孩子抗争和独立。不够成熟的父母狭隘到认为这是对父母的冒犯,于是使劲打压,此番冲突,如果父亲赢了,有可能输掉的是孩子的未来。或许从这个角度,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胆子大、调皮捣蛋的孩子出息的不少。而一些温顺听话的孩子大了了了。

    回到文章开头,孩子早恋不是用来“预防”的而是用来“引导”的。堵住或堵不住,结果都不见得好。教会孩子与异性交往,真要青春萌动来了,让他知道“爱”背后的责任和边界才是最好的。“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因为爱背后有责任,我们才努力学习和工作。如果不被这个世界需要,学习和工作的意义又在哪儿呢?

    有些人失去孩子之后,心灰意冷,打不起精神做任何事。爱不在,活着就像行尸走肉。你可能会说,也有一些人一个人过得逍遥自在的。如何解释?至少说明,TA在爱自己!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已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