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家里聊天,突然朋友家的孩子跑过来抱住朋友的腿说。
“爸爸,我想玩手机,不想排积木了。”
“不行,爸爸说过玩手机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的,妈妈也说过的。和弟弟再玩会积木吧!”孩子感觉有些委屈,趴在朋友的腿上哭了起来。
“让他看一会吧,孩子终究是孩子,什么都按成人的法则去约束,也不太现实。”我劝说到。
“没事,哭一会就好了,孩子就不能惯着,惯出坏毛病长大了咋整,很难改的”朋友还是坚持着。
“也是,孩子小的时候是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对孩子是不好的。”想了想对朋友说。
“对呀,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平常的时候我们对她非常严格,必须按照规定习惯做事,有个好习惯比什么都好。”
“嗯,有个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孩子哭了一会,还是无奈的和我们家呦呦玩积木去了。朋友家孩子都已经六岁多了,积木对她来说是有些玩腻了。玩了一会朋友的妻子打电话来,说有事要出去下,两个人匆匆忙忙的走了。
这次聊天让我回想了好多天,孩子真的需要一个好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人交流的习惯等等,应该有好多,但到底怎样算一个好习惯呢!简单的我们可以教育引导。但本身我们也有些坏习惯的,怎样改,改成什么样都是一个过程。由此想到好的环境才能有好的习惯,这也许就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吧。
其实很多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讨论应该不应该惯着,应不应该学这特长,应不应该学那特长。那些都是在创造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状态还在孩子手里,我们把重点放在孩子的现实状态中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说到孩子的现实状态,小时候应该是可以把握的,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对整个世界是未知的,所以他对任何的不舒服都是以哭和闹的方式表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小的时候当孩子饿了或者困了的时候,他其实并不知道什么是饿或者困,但是他应该知道自己是不舒服的所以就以哭和闹的方式表达。就是这样的表达,很小时候我们大部分都能理解。
但随着孩子年龄长大,认知内容在不断扩展,对于这些不满我们知道的也会越来少,年龄再大些可能变得就算知道了也很难理解。例如就像我们家呦呦吃饭的时候就是不来吃饭,越是去叫越不来,不去叫的时候自己又会走到餐桌旁来吃饭。后来过了段时间渐渐有些理解了。那段时间总是在做躲猫猫的游戏,每次都是我追他跑,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在孩子的脑子里印象是很深刻的。然而我在叫他吃饭的时候就好像是在抓他,他就很简单的理解成躲猫猫的游戏。所以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是不按时吃饭。就这样而我们的理解就好像是孩子不听话不过来吃饭。
其实这本身是就是一个思维模式的差异。有些时候孩子本身是不存在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只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小孩子儿时的简单思维模式吧。
现在的家长工作交际都需要复杂的思维模式,想要很快的理解孩子们简单的思维模式并不太容易。所以我们在不理解的同时也要学着引导孩子们有个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