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艰辛一路歌,课改,我们已在路上。
回看这几个月的历程,颇多感概,个中甘苦,惟亲历,不能深味。
从2017年1月18日的全县语文主题学习启动会,到随即召开的教师座谈会,家长动员会。再到2018春季新学期的方案制定、实验教师确定与丛书购置。
3月17日,组织课题专家江苏常州陈玉琴等三人对实验教师培训,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老师们正式接触单元主题形式的备课与教学。此后两周时间,模仿并尝试丛书进课堂,进行教材与丛书的结合、互外。
3月30日,经培训仅两周时间,推选走在前面的4位实验教师上研讨交流课。课堂虽不十分令人满意,已有主题与丛书的影子。邀请教研员听评课,借以探讨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的路子,发现更多的问题与困感。
4月11日,怀揣满腔热情与困惑,全体实验教师东赴青岛优秀实验校区观摩学习。不管是否取得真经,方向愈加明朗,信心愈加坚定。
一周的消化吸收之后,4月19日,校内开展“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展示,不说优劣,理念与意识已在转变。自此后的一个月,老师们集体备课做教材三点梳理,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练笔,拓展阅读,做读书小报…马不停蹄。
大家一面要做好日常的教学常规工作,各项管理,应对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各种问题,组织好学校的各项比赛与活动,迎接各级督导检查,一面要做教研,搞课改。那种忙碌与辛苦,自不待言说。
承领导看重,要让我们仅历时两个来月的课改实验面向全县做汇报推介,时间定在5月底,令我等诚惶诚恐。展示什么?我们尚在初步摸索中。深知,什么事都能急,惟教改急不得,要有过程,要遵循其规律。初涉其间,水之深浅尚没摸清,更不敢轻谈轻验。任务就是命令,困难就是方向,挑战也是机遇。迎难而上,知不可为而为之,且要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筹备,制定方案。加紧工作和教研进程,梳理教材,定课型;整理汇报材料,集备,磨课,做活动…夙兴夜寐,弹精竭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脱层皮的感觉。
为走进语文主题学习的深处,使推介会更成功,5月24日,随教研室带领的校长团队赴林州二实小观摩考察。白天,听课,交流;晚上,整理总结,不肯放过一点学习时间。
5月31日,推介会终于如期举行。一场报告,两节展示课,进展顺利,呈现出我们近期所做所思所悟。幸能得到参会老师与市县两级教研室领导的认可与肯定,并给予我们以理论支持和方向引领,使人信心倍增。
两位在市县小语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君战主任和李世统主任,先后提到了语文教学的去向,竟与“语文主题学习”的路子不谋而合。这更让人相信,我们的语文课改,方向是对的。
既然谈课改,课堂教学的变革,才是工作的中心,因而,想重点从两节展示课记下点滴感悟。两节课,算不得立标课,只想将初步摸索的一点东西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碰撞交流来反思提升。
一节是二年级王璇老师执教《会走路的树》。主题目标:通过抓标点符号和提示语来训练朗读与说话。
王老师抓住重点字词(好奇、叫起来、激动等)和关键的标点符号:问号(?)和感叹号(!),以及提示语,来指导学生朗读品味句子,并进而指导说话训练。在小鸟和“小树”道别时,王老师这样引导:好朋友即将分别,一定有好多话要说,如果你是小鸟,会说什么?如果你是小树,会说些什么?进行语言表达训。课文最后“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王老师指导让学生以动作、神态等代替直接的“说”,极有价值。最后一部分是“学习迁移”。拓展让学生阅读作品《松树和青藤》。老师让学生画出小杉树和小青藤看到大海后所说的话,并借助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变化。
第二节中年级精读引领示范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目标: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樟树特点;联系人物实际,感悟人物精神,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导课环节,先给大家呈现了四首诗,前三首分别是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陈毅的《青松》,最后一首是老师自己创作的《雪梅》。经过老师的引导提示,孩子们发现了四首诗的共同特点:借物喻人。
接下来,先后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宋奶奶为什么不肯搬家?樟树有什么特点?“蓬蓬勃勃”表现在哪里?香气永久、拒虫表现在哪里?从中领略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几个问题解决后,接着问孩子们,如果你们来到这棵樟树前,你们最想干的是什么。孩子们给出了各式各样的想法。有一个孩子提到,她想和这棵樟树合影,既作为留念,更是一种精神的崇拜。顺着这一回答,把课文过渡到了下一部分,指导学生抓关键词来品读,总结出樟树的特点:拒虫、香气永存。在幽幽的树香里,孩子们自然而然感悟到了宋庆龄品格的高贵。在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对“以树喻人”写法有初步感知之后,我又及时拓展了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读资料,说感受。这种拓展,让孩子们对这篇课文的写法和人物品质有了一次更为深入的体悟。
随后的学以致用环节,引导孩子们自学了《白杨》,老师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了所借之事物的特点,悟出了所象征的品质。
最后把阅读延伸到课外,给孩子们推荐了两本书:宋庆龄的《愿小树苗健康成长》和爱泼斯坦的《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两节课的目标设定可谓简单清晰,与我们秉承的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相符。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目标逐步展开,既凸现了学生主体,又关注了方法引领。给大家的感觉就是典型精读引领1+1的路子。
然而,从不同的角度看,两节课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毕竟是一种打破常规课堂的尝试,毕竟,这是在语文主题学习理念下的初步探索。我们看来很成功的一节低年级阅读引领课,张君战主任却站在年段目标的高度指出:低年级的字词教学,除了归累集中识字外,主要还是应穿插到随文识字当中,在本节课没涉及到字词教学是否合适?关注提示语,进行对话指导,不应放在低年段。既然是阅读引领,重点应指向阅读策略。
同样,中年级这节课,也存在类似问题,既是在指导阅读,又像在指导表达。用张主任的话说,一节课不可能既指向阅读,又指向写作,这样就感觉哪一样都没有抓实。由本课题材与写作特点而言,更适于指导写作。
这于我们而言,倒真是不曾关注过的问题。教材只是个例子,进行主题整合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跳出单篇课文的局限,寻找可以通用的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进而运用例子,拓展同类阅读,达到反三归一。我们在整组文本中寻找相同主题,在一篇文章中梳理读写结合点,却不曾站在题材与体裁的角度去确定,这篇文章是适合指导阅读策略,还是适于进行表达训练。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课堂,缺的也许还是整体目标意识。于我们而言,学习,内化,提升,这是唯一的出路。教研,需要走向更深处。
感谢挑战,感谢压力,感谢肯定,感谢批评,感谢引领,感谢这样的平台与经历。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才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路,才更不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经历,积累,总结,厚积终会薄发。抛却浮华与喧嚣,踏实走好每一步!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只要在走,就有抵达的一天。更何况,前有课改专家组的引领,后有市县两级教研专家的支持,怀揣教育梦想的我们,应走得更坚定。
披波斩浪当无惧,扬帆更须趁好风。课改路上,我们御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