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记得上一次这么读一本书,还是在好些年前。那是在作家李尚龙新书发布会上买的一本《刺》。
不同于《不止读书》,《刺》是一本小说,而且关乎校园霸凌,大概是很痛恨校园霸凌,就迫切想知道人物最后的结果,所以从发布会出来,一直到晚上九点多,一本书就被看完了。
到了《不止读书》这本书,其实初看书名,并没抱多大读下去的希望,以为就是本随笔散文一类的,结果翻开一看,瞬间被吸引了。原来这本书是文人生平与国外一些名著的书评集合。
《人与书》的第一篇,讲的是沈从文,书里讲沈从文早早开蒙读书,却又十分不喜欢读书,青春年少的沈从文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调皮的孩子有天长大了,醒悟了,然后他就去做了第一代“北漂”。
前些天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才知道原来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以前读书不知道我都读了啥),并且应该算沈的“得意门生”。
汪曾祺评价沈从文上课是这么说的“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看着汪曾祺对老师的评价,怎么也想象不到少年时期的沈从文,不仅和人打架还总结过自己的一套办法:“如果遇见一群人围堵,不要跑,不要怕,挑一个精力和自己差不多的单挑,如果输了,那就挨打,如果赢了则可以获得一份尊重,而且免了群殴。”
疫情以前去过一次凤凰古城,还专门去古城里的“沈从文故居”去参观了一下,游人很少,偶尔一两个游客进门,不做停留,很快就出去了。
我特意站在故居的天井里,想象了半天沈先生在那生活的场景,还真没想过原来一个看似儒雅的老先生,年少时也是会打架的。当然了,这是因为我那时候了解的太少了,大概潜意识里就认为人家就是位老先生,不曾想老先生也是从小时候一点点才长大变老的。
《人与书》的第二篇讲的是张爱玲,对于张爱玲,我一直不是那么热衷看她的小说,什么蚊子血,朱砂痣,听起来,就让我感觉不怎么舒服,蚊子我可太讨厌了,一叮就是一个大包,蚊子拍死在哪里,那血看起来都觉得有点恶心……所以我只看过她很少的几本,《金锁记》《爱》《小艾》等。
通过《不止读书》的介绍,才知道张爱玲出身其实不算太差,也是自幼有书可读,而且她母亲对于她的教育,一直特别上心。
但就是这样的家庭,到最后却七零八落,母亲远赴国外,父亲求娶后妈,而且后妈心机重,给了少女时代的张爱玲一堆旧衣服穿,后来打了张爱玲还要恶人先告状找张爱玲的父亲,结果是张爱玲不仅又挨了打,还被关起来不准出门……果然,有后妈就有后爸!
以前对张爱玲的生平一知半解,从没仔细了解过,这次一看,突然就对她写的作品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作品多多少少可以反应作者的性格,所以读书,不该只看作品,还应该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
《不止读书》第二部分是《十九世纪的小说》(想起年初我拿的以前上课时的教材,概括来概括去,到现在才只概括完十八世纪,好像概括不动了),作者的这些十九世纪的小说里,我读过完整的,大概只有《红与黑》《高老头》和《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看过几遍,以前还想写篇名叫“每个小孩都想过离家出走”的读后感,后来一懒就搁置了,以后读书要尽量写个读后感,用以加深印象。
对第三部分的《惊喜华文创作》对我来说不怎么惊喜,直接略过,到挺赞同作者第四部分《阅读与写作》里作者对于看书的看法的“读书永远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带来财富,带来权力和地位,但是读书可以带来安宁。”
带来安宁与否,我还没有体会,但我相信读书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书大概没有白读的,那索性以后就多读点。
注:本篇由:“时光略影”公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