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要固守住自己民族的传统,每个家庭必须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犹太人的家庭主义文化扩展到了整个民族,对待族人就像对待家人一样。热心公益事业,倡导捐赠。20世纪初最先在美国站稳脚跟的犹太人会为那些初来乍到的犹太人提供三次援助机会。大部分人只需要一次就自立了。之后会继续援助别人。犹太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认为成功是个人的专属,也不会像东方人那样以家庭的名义强迫子女学习。他们只是诱导孩子进行自发性的学习,就算是高考,也会按照这一原则。他们认为强迫性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也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入名牌大学,只要为孩子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并不断鼓励他们就好了。犹太人不会干预子女的行为,而是会进行细致的观察,诱导孩子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意思。所以犹太人擅长自我思考、自主决定的自我主导型学习,自尊心也非常强。
犹太人认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学习的楷模。东方的家长不断催促孩子上补习班,自己却不去提高进步。每个星期六是安息日,从周五晚上太阳落山所有犹太人就回到家里,不出家门。所有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长时间的安息日晚餐,交谈、唱歌、喝酒。父亲会在安息日和每一个孩子单独交谈。
犹太学校的学习气氛非常自由,老师和学生之间会不断讨论问题。以色列要求国民必须在18-20岁服兵役,因此无论男女都要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军营。退役后会选择工作或者旅行。因此在上大学前,他们有3-5年的时间仔细考虑自己的人生。高考在以色列并不重要。所以中学各个年级的学生才可以接受创意性教育。可以说以色列的兵役制度是一项得大于失的制度。而且军人补贴很高,完全够退役后的孩子环球旅行一趟。思考人生,然后再展开选择。
在以色列你从来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课堂。所有老师上课都要求大家不断讨论,甚至辩论。经常是两到三个人聚成一堆不断地辩论。他们认为辩论才是学习的最佳方法。
《断舍离》
一、首先来了解什么是断舍离?
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如今对自身已“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它的主体是自己,时间轴是当下。同时也是通过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产生舒适的行为技术。从字面来解释:断=断决想要进入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的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断决想要进入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的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的意思就是通过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扔掉对自身“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断舍离的主体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它的主体是“自己”,时间轴是“当下”。同时也是通过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产生舒适的行为技术。
断舍离,有点禅味的三个字。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日常的我们是否有好久没穿的衣服,可能是料子还行、款式还行,但是自己已经穿不上了,一直觉得有可能以后能重新穿上,而依旧塞在衣柜的某个角落?我们是否有好久前别人赠送的高档礼物,当时舍不得使用,总想着等把手上在用的廉价货用完再用,而一直束之高阁铺满灰尘?我们是否有大减价时大量买进但一直囤积占用大量空间的手纸、保鲜膜、洗发水、沐浴露等等日用品?我们是否有别人送来时已明确知道自己不需要,但想着还不错的东西先收下吧,但至今仍在冷宫的物品?
我承认,我有好多呢。这些东西的留下,貌似是出于节省的目的,但实际上却占用了我大量的空间以及收拾的时间。为何会囤积大量的“杂物”呢?书中对杂物是这样定义的——对于“当下”的“我”是不需要、不适用的物品,就是多余的杂物。此处我们关注的是“当下”而非“以前”或者“以后”,以及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再有价值的物品但对我来说不适用都是杂物。
扪心自问,我留下的杂物多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因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对生活有执念、因为对过去的怀缅、更多的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的不安。书中更进一步提出,不需要、不合适、没品质的物品其实更会让人产生不舒适感,同时迷惑对自己的认识。这就是为何有些烦恼的时候人喜欢整理家居,当东西收拾一遍之后,人也感觉神清气爽的。而且,在收拾的时候,会意外发现好多自己一直忽略的东西。
以为断舍离就是教你收纳整理,然后获得整齐有序的生活,进而重整信心开创美好生活吗?这就太Low了。所谓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无用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出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我特意对家加了双引号,因为对于我来说,这里并不只局限于空间范围,更是指我们的生活,我们对人生的规划。
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
对于未来的担忧,让我们总是以“现在买比较划算”,“万一要用到的时候没有就麻烦了”作为理由,把当下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带回家。但是,有没有想过,这种不确定,实际上是对自我的不自信、不信任呢?难道,在需要的时候再去添置,是如此的难以办到吗?
《跃迁》
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知效率低下?
古典:我们获取的知识绝大多数是二三四手信息,这是我们认知效率低效的原因。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如何提高认知效率?
第一: 识别知识的源头,即找到一手信息。
第二:功利读书法。
1. 极其功利地少读书
2. 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3. 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当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学习的三种境界
1. 自学:自己找答案
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不得。
2.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遇到问题,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络、书来找资料。
3. 跨界联机学: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遇到问题,找人,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知识IPO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四、破局思维
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古典:系统是高手看世界的方式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元素、关系和功能三部分组成;
2. 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3. 关系结构不变,系统的结果也不会变。
生活中的无解问题,真的无法解决吗?
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一书中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古典: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消磨在了第一序改变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的第二序改变,所以他们一直无法跃迁。
如何像高手一样透彻地看问题?
古典: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
1. 看得远: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
2. 看得透: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回路:人生最常见的8种循环
四种增长引擎:
1. 好习惯
2. 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
3. 快速学习的知识IPO
4. 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
四种死亡螺旋:
1. 穷者越穷
2. 投入不足
3. 工作狂循环
4. 做自己(求认同-找不到自己-求认同)
《终身学习》
黄征宇认为,“你不管理情绪,就被情绪操纵”,保持情绪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务。
与此同时,他却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感受到个人情绪一天不如一天,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他把情绪课列为第二堂课,加以学习。
①情绪由何而来
黄征宇相信,人的内心情绪最容易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要管理自己的情绪,最直接的角度是从研究表情入手。
②改写人生脚本
了解了情绪背后的生物学原理,黄征宇认识到:如果人要彻底消除脸部的某些微表情,第一步就是先要认识背后的情绪,找到方法去改变深处的“情绪诱因”。改变了“情绪诱因”,就改变了情绪。
如何找到自己的情绪诱因?需要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找到那个给自己留下痕迹的故事,或者说自己的“人生脚本”。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事情也许差不多,但每个人的主观认识和理解完全不同,这就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故事”,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你的“人生脚本”。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脚本是怎样的,也不相信可以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其实只要认清了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故事,理顺自己的人生脚本,通过对过往画面的回顾和改造,是可以改写人生脚本,进而改变情绪的。
第三堂课:思维
思维影响情绪。想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就要改造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思维来决定情绪的发生。
如何改造?思维课派上了用场。
①NLP影响情绪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的英文缩写,它研究的是神经系统运作、语言和行为模式之间的联系,归纳出了一套帮助人们达成人生目标、解决心灵问题的原理、方法和实用技巧。
NLP的一个重大发现是:人,其实是视觉动物。视觉包含的海量信息,快速直接地触动我们的大脑神经,引发逻辑思维、记忆回路和感情反应,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
应用这一原理,可以通过“重画记忆图像”的方法,改善情绪。具体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重组图像、更换记忆;
第二,运用图像、找到动力;
第三,图像引导、突破情感。
也就是说,把自己记忆里的负面图像替换成正面图像,情绪自然会发生变化。更换图像之后,也会给人带来积极的行动力,获得成长。
②学会讲故事,随机应变、跳出盒子
改造思维,第二个方法就是学会讲故事。黄征宇参加了美国故事大王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avis)的故事课程,学习如何讲故事。
故事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互动,都存在于所有人一起编织的大故事之中。
作为个体,我们也是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成长的。只有真正学会“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别人的故事”,跳脱出思维的藩篱。
说到跳脱思维藩篱,黄征宇又在硅谷学习了一门叫作“随机应变(IMPROV)”的课程,学习如何进行即兴表演。
这套课程的核心要义,就是要用“是的……然后”(Yes…And)这样的方式串联表演。两个人一组,无论对方说了什么,己方都要无条件接受,顺着思路演下去。
这和一般人的沟通方式有很大区别。我们最常说的是“是的……不过”,而不是“是的……然后”。我们太想表达自己,往往忽略了别人,无法理解对方的真正想法。
通过IMPROV的练习,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完善思维,也可以改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