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看病,住在上海,而我正在画家排系列中“家”的主题,以及“幸福快乐的女儿”,我渐渐发现我的公公婆婆和我妈妈身上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
童年的时候,父母并不过分管我们的学习和作业,他们更看重的是你在家里要承担什么责任,具体到我妈那,就是你要干什么活,我们从小就是被分配各种家务活长大的,我现在还能想起来那时候吃完饭,妈妈坐在桌前,挨个给我们布置任务的场景。
我们只有做好父母安排的任务,剩下的时间才是自己的,常常,做家务的时间基本占据了我所有跟朋友出去玩的时间,甚至写作业的时间。
我一直不觉得这种模式有什么不对,直到今天,午夜梦回的时候,我突然醒悟。
正是我家庭的模式,造就了我“大悲水”的模式。
“大悲水”是幸福卡里的一张牌,也是幸福DNA里的一张图,早就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功课,却一直没有深得其意。
“大悲水”的牌面是说,你本是个很有爱的人,所以你会不断的付出,同时,你也希望别人如此对你,当你的水,也就是爱干涸的时候,你就会生出抱怨的情绪。
我妈妈的一生,就是非常典型的“大悲水”的一生。
从小到大,我听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她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多少,牺牲了多少多少,仿佛她整个悲催的一生,就是一部为我们牺牲的血泪史,到了她的后半生,她开始不停得抱怨,不停地对我们有所期待,尤其到了老年,他对父亲的抱怨已经升级到了怨恨的程度,另一方面,她渴望我们的照顾,她后半生的幸福,全部托付在了子女身上。
但事实是,不管我们如何孝顺,依然填不满她内心的空洞,就像那张“大悲水”的图,千疮百孔,每每说起父亲,她都义愤填膺。
她的幸福,常常如此不堪一击。
反观我的公公婆婆,却极少抱怨,他们的特质就是,他们常常不顾别人的需求,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哪怕你再三陈述厉害,或者很难,他们依然想尽办法达成目标。
可是当他们关心和支持子女的时候,他们是全然的,百分百付出的,他们为我们做事的时候,也是不求回报的,想尽办法的。
对他们而言,他们尽可能的做自己,做自己时就是做自己,做父亲母亲的时候,就是做父亲母亲,他们不会认为我为你们牺牲,你们要承担我的幸福。
虽然他们也会对我们有所期待,然而这个期待和妈妈对我们的期待是不同的。
妈妈的期待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会是抱怨和评判,而公公婆婆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是失望和接纳。
我妈妈的这种模式,在结婚的最初十年,对一个家庭而言,是非常好的,隐忍、奉献、顾全大局、好说话,照顾别人……可以说为了家庭,拼尽全力。
可是从长远来看,她做是做了不少,却并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敬意,她那么渴望被看见和肯定,得不到的时候,她就会一直说,可是很多事,说出来,就会越发被人轻视。
而我公公婆婆的模式,很多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强势,个性,甚至野蛮,让人很难接受,可是,他们却从不曾抱怨,无怨无悔的付出,无条件的支持,终会被看见和珍视。
尤其孩子渐渐大了,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越发能理解和接纳他们。
在生命的范畴里,你首先得为自己负责,才能长久得为他人负责。
“家”的画法,是七彩的画法,真的是很憋屈和不爽,枯燥乏味,可这或许就是我对家的真实感觉,所以我一直想逃离,想去家外寻找自己的乐趣所在。
童年那些被家务缠身,不能出去玩的时光一直是我的梦魇,每每想起,都会有很深的无力感出来,在那段珍贵的成长经历里,我学会了为家庭去承担和负责,却并没有学会为自己发声和行动,而那些承担和负责,却只是因为,一个孩子,对现实无力反抗的原因,那并不是真的愿意,而是为了生存而进化出来的结果,并在意识层面进行了合理化,最终发展出了讨好和迎合的生存模式。
成年以来,我很难享受在家里认认真真做一顿饭或者细细打扫一次房间,我很不享受这些易碎的家务劳动,大概也源于我潜意识当中的认知——是这些家务剥夺了我的快乐。
结婚后,我把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模式自然的带入新家庭中,我任劳任怨的做一切事,宽容、大度、隐忍、牺牲,可是,这并不能改变在潜意识当中的认知——我如此做,只是源于生存的需要,时机一旦成熟,潜意识当中那些被压抑多年的东西,便开始蠢蠢欲动,冒出头来。
当我做的足够多,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关注,甚至被指责做得不对或不好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委屈,觉得受伤、沮丧,无力感、甚至无能感都会跑出来。
这些感觉,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多年以前,还是小女孩时,就已经积压在内心深处的。
当我无力承担这些情绪的时候,我就要转嫁他人,然后,抱怨就跑出来了,抱怨他人,总比自责自己要容易得多。
而家庭中处于最弱势群体的孩子,常常就会成为一线受伤员。
抱怨,其实是我们的一个防御机制,她只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的无力和无能感。
一直很佩服先生,他总能做到他自己想做的事,而这个模式,正是传承了他父母的模式,而我,做什么事都前怕狼后怕虎,思虑良多,纠结不定,也正是传承了我父母的模式。
不同的家庭造就了不同的孩子。
先生更多的在考虑如何去达成,而我,更多在考量能不能做、怎么才能去做,做了会怎样,不做会怎样……先生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可正是这些失败的案例让他愈发成熟,而我,大多事一事无成,却总是归咎于外因,而不过是,我并没有全然的付出和承担、接纳和臣服。
我的家,大多数时候,都是先生不在家,我和公公婆婆孩子住在一起,之前很多年,我都觉得自己很委屈,没有空间和位置,自从开始学习成长以来,我渐渐懂得了如何去沟通和看见,尊重和接纳,感恩和欣赏,公公婆婆也越来越尊重我的界限和习惯,而如今,我越发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好,以及他们模式背后的可贵之处。
感恩公婆,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