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观点云至特别赞同:失去了高效,多劳并不能多得。
我见过职场上见过很多人,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牺牲了自己空闲的时间甚至舍弃了家人的陪伴,然而却只收获了不高的报酬,只有少数辛勤的人能得到丰厚的报酬。而有一些人,做了别人好几倍的工作,却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还有剩余的精力。最重要的是,还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份劳动,一份收获,多劳才能多得。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我见过每天加班到很晚却依旧被领导批评, 最后离开公司的同事;痛心地见到上周还和我们一起开会,下周心脏病突发离世的领导; 见过那些精力满满,完成别人几倍工作,却还有时间发展业余爱好的精英。
如果把人群按照投入劳力/时间的多少及收获成果的大小进行区分,那么大概是:
如果你不在A所在的位置就如我一样,那么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了。
推荐阅读书目《高效思考法》,本田直之先生力作。
“以往的思考模式是基于“一分劳力/时间,一分收获”的观念;如果想要收获成果,就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劳力,因而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不过,在高效思考术中,有可能达到“一分劳力/时间,创造无限大的成果”。进而,能够得到“不劳而获”的回报,即使劳动时间和劳力减半,也有可能获取数倍的收入。”——本田直之
所以重要的是,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如果绕远路前行最终达到同样的终点,为什么不选择那条最短的路径呢?大多数的人数思维是堆积的,我也是这样,工作一点点做,一点点堆积,不久就被烦杂的事项淹没,做到哪儿是哪儿,做不完继续做。却最终发现并非得到了我想要的效果。
下面来看两张图;
以劳动和成果的产出比作示意图,明显看到有了杠杆后更少的劳力/时间却收获了成倍的成果,杠杆发挥了功用~ 那如何给自己增加杠杆呢?
减少做相同事件的时间/劳力以取得同样或更好的成果是个思考的好方向。每天花费3小时的事情,能不能压缩到1小时甚至更少呢?举个栗子:
一公司HR,须负责新人到岗指导,新人到岗指导包括:公司介绍、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烦杂的办公系统使用指导。假设单独做辅导,每个新人的花费时间是3小时。定期集中培训会省时很多,但难免培训完就忘了,怎么办?于是HR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成册、公司系统使用指导制定成层、把公司企业文化制定成层。培训后一一颁发,便捷了很多。可这样执行后,仍然会有许多人来询问。出了什么问题?检查后发现原来着急做,手册不是很完善。于是不断修改手册,慢慢地几乎让其成为一个傻瓜式的手册。于是这项每人3小时的工作,每周花费1小时即可完成。
再比如,走迷宫比赛,一条条路试,必定意味着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可以“俯瞰、倒推”,那就能找到那条最近的路,快速到达终点。以到达终点为目标,那所有那些走过的弯路都没有意义,聚焦目标才能少走弯路,20/80法则在我们的时间分配与劳作努力上也极其适用。
改变思维模式才是在这个发展极快速时代的成功方式,一份劳动一份收获的传统思维模式,或许只能让人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