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面对别人遇到的苦难,我心里的难过半是因他的难过而难过,半是因我的无力而难过。
无力改变,连安慰都是词穷的苍白和无力。沉默的最后是一句弱弱的,以“没关系的”为开头的话。
很庆幸的是我遇到的都是心地善良的娃,都明白我的木讷和紧张,就算我说出的“没关系的”后面接着的理由多么的扯,也不会和我计较。
所以我习惯性(也是没有别的选择了)的安慰人都是说着“没关系,慢慢来,还有机会呢。”
“没关系”这三个字,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色彩呢?
在我看来,它一直带着一种无力的,妥协的,自我安慰的情感,有点像是借口,像是逃避内心谴责(因为失败了)的安慰剂。
可是总有那么多成功的人告诉我们只要明天太阳还升起,所有的事都有机会解决。
可是他们似乎忘了告诉我们(或者是我们选择性的忽略了),有机会解决不代表你有能力解决。
明天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它代表了一切的可能性。
但事实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明天是未到的已知。
有一个实验利用了人们手机发出的信号位置,做成大数据,表明人们的活动大都是可以预测的。(如学生和工作人员)
用大数据统计人们在社交网上的留言和状态,可以轻易模拟出人们下一条信息的内容,即使那人意外死去,他的信息也可以一直更新。
大数据时代,似乎人们的一切都可以做成数据来分析,或者它并不百分百确定,但大多数人依旧逃不过“惯性”的魔掌。
但是真的如此悲观吗?
面对失败,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真的是一种逃避谴责逃避惩罚的借口吗?
或许我一开始就错了。
为什么失败就一定要花精力和时间去自我谴责自我惩罚?
好像受到了惩罚才会配得上一次失败。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理论,甚至它构不成理论,只是一种类似强迫症的东西。
的确,我们多么渴望获得成功,就会因为失败而多么难过。
但是,究竟是谁告诉我们,失败了,就要受到惩罚。
这个念头如此可怕如此根深蒂固的,就算外界宽容了我们的失败,我们的内心还会自动成为“惩罚者”去对自己执行相应的惩罚手段。(比如绝食一天,比如一直在脑海循环且无限放大自己的悲观情绪)
想想这样一个画面,我考试失败了,我坐在床上闭着眼睛,有人过来,问,亲爱的你在做什么呢?
我回答,我很难受,我在惩罚自己。
他继续问,你怎么惩罚自己呢?
我回答,一直回忆自己的挫败,并感受到很难过很难过的情绪,直到不再难过为止。
或许你会发笑,那也算是娱乐大众吧。
我一直在控制,企图让自己从每一次失败的情绪中跑出来,不要惩罚,否认惩罚,并且坚信即使失败,除了必要的得失,无论是外界还是内心,都没有资格对我实行惩罚。
外界的冷嘲热讽,是内心惩罚的根源,即使没有真的的受到冷嘲热讽,因为曾经遭遇过,在心里形成“即使他们不说,也一定在鄙视我”的声音。
有时不是外界太苛刻,而是我们对自己太苛刻,不能接受一点点无能,一点点不完美,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好,不够好。
可是,我们的好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想过吗?
符合大众审美所以要变成“白,瘦,美”,穿衣搭配要符合流行,言行举止要符合场合身份,要熟悉各行各业明里暗里各种规则并时刻遵守,别人考的公务员,研究生,出国,国企,都是好的标准,不稳定的职业都是不靠谱的。嫁人要看车看房看钱看脸,看学历看家庭看性格看朋友,娶妻要看脸看性格看身材看收入……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多那么多的标准,哪一条是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
一个小女孩,喜欢玩喜欢跑,和男生掰手腕,上树掏鸟蛋,下河抓蝌蚪,滚一身泥都不怕。
当她长大了呢?
很难想象她变得优雅,干净,得体,温顺,减肥,美白,餐餐计算卡路里,笑不露齿半遮面,行如弱柳扶风,小小的手连瓶盖都拧不开。
如果真的变成这样符合大众审美的淑女范,不知道是幸运还是悲哀。
很多人都知道我们要“做自己”!可是,往往只有涉世不深的和阅尽千帆的对这句话奉为信仰。
哦,鸡汤的那种不算。
一句“没关系”,包含着悲观的逃避,也包含着乐观的原谅,是积极,也是消极。
可是,积极和消极的分界线是什么呢?或者说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呢?
是你自己。
你接纳了一个目标,不论是你定下的还是别人给你的,你想要做,并且你有能力做得到,只要付出努力,最后你失败了,因为你的自负懒惰和得过且过,你不能用“没关系”做借口来逃避。
“没关系”的魔力,只在于,
你是想靠着它带给你的“一切都不算太糟,永远有别人比我更糟”的幻觉麻痹自己,
还是想用它来忘记过去的失败,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自责中,重新开始。
我希望是后者。
我也希望你们也是后者。
失败了,跌倒了,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然后爬起来,养精蓄锐,继续前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