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用不同的方式向别人讲述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
我们中的大多数却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倾听者。
作为老师,你听到角落里那个不一样的声音了吗?他用一种强烈的眼神向你传达他的疑惑,很小声的说着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因为老师的不在意,一次次的希望变成了失落,最后随波逐流,“随他去吧,安静听着就好”。
这是今天培训结束我脑海里出现最多的画面。
作为一名老师,仔细回忆课程经历,以上现象肯定出现很多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去解决,让自己更加专业才是我们传道授业的职业生涯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今天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以下选取感触最深的两点做出总结。
(一)游戏不是盲目的嘻嘻哈哈
在导入部分,我们习惯性的找一些小游戏做为互动,成功的游戏可以活跃氛围,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失败的游戏只会让原本就出现散漫现象的课堂更加没有秩序。
选取游戏之前,老师要明确好做游戏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直接进入主题有些突兀了,或者太无聊了,需要活跃一些课堂的氛围。
第二,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明确目的以后要关注也是最需要关注的是游戏是否可执行?
可执行的游戏前提一定是同学之间已经是相互认识的状态,互不认识就互动只会大眼瞪小眼,不断卡壳,导致失败冷场。
其次是规则先行,老师说明游戏规则以后整个过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游戏规则来进行,井井有条而不杂乱无章,这就很考验老师的主持能力,公平细致关注到每一个小角色的声音从而避免“不公平”“不好玩”此类呼声的出现。
(二)总结
谁来总结?
老师先行,学生其后。
做为老师应该对本次课程内容先进行全面的总结,相当于给到孩子大的框架,让他往里面去填东西,清晰该如何去表述以后,再由学生自己去发散思维,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孩子脑海里一片空白一头雾水,支支吾吾三言两语。
总结的内容是什么?
今天学习的目标,目标是否达成,整个过程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最后收获了什么。第一次带着学生过一遍,第二次开始老师就可以只说目标,紧接着让孩子自由表述。
综上所述,老师在课堂的角色不仅是一个很有把控力的主持人,还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表演者,更是一个很会倾听的领跑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感受学生的感受,倾听学生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