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的时候,往往更需要有正确的思考力,而正确的思考力是什么呢?总结陈春花老师的观点,就是思考“为什么”的能力和分清现象与本质并找到本质问题。
看到陈老师的文章,对近期的迷惑很受启发,进而反观自我。
如果外在的行为与形式得以规范和明确的话,内在的认知和自我约束也就能够得到确认和沉淀。
在低迷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很难获得成效,但是总有一些人可以取得好的结果,他们经过思考之后做出自己独特的判断,他们能够了解到低谷之后波峰来临的时机,做出正确判断,其核心是具有正确的思考能力,而不受环境和周边信息的干扰。
成功与无法成功,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思考“为什么”的能力。在生活和发展中,要想获得进步,必须将既有的思考路径转换成新的思考方式上来,而悲哀的是很多人连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愿望都缺失。
另一个与思考相关问题是,现象与本因如何区分。如何寻找到本质的原因,这是思考的魅力,在任何情况下,认真思考,探寻本质都是重要而必要的。
反观团队近况,成员伙伴态度懒散,拒绝沟通。很令人头疼,之前他们不是这样的啊,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了呢?如果是以前,我会想这个小伙伴可能能力不行,不能胜任,或者心态不对,需要调节,甚至换人。但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
其一,不健全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前期放养式管理,没有严格规范和明确员工的外在工作行为,只把他们完成工作的结果作为最终衡量标准,不管是否按照规则执行,甚至不完美也从没处罚过。在遇到业务增量的情况下,员工以往的工作方式满足不了现阶段的运营要求,一段时间下来,问题堆积未解决,出现状态不佳。
其二,保姆式的管理者。管理者自顾不暇,手下的人自在清闲。L是负责项目的主管,整天在处理一线事务忙得不可开交,手下的伙伴各自做着手里的工作,清闲自在,准时上下班,L每天加班到凌晨。精神不振,却也坚持在岗,但做事效率低下。看到他这种状态,找他谈过几次,他不放心把工作分配给底下的人,忙碌的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做好事情,却在管理上没有起色。
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要立即制定出来。管理能力的欠缺,团队成员的落后,需要培养和督促进步,如果管理者自身能力不及时跟不上公司前进的步伐,只能是被替换和做与之能力匹配的工作。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被日常工作和生活塞得满满的,同时也被烦恼和焦虑填的得满满的,有时欲望也塞进来,让本来就无法喘息的内心更加拥挤、痛苦不堪。这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五蕴,并不是外界所强加给我们的,然而我们却无法反思、观照自己,以为这一切都是外境所造成的。
反观自我,精神状态不佳,管理能力欠缺,和L的情况有些类似,这是现象。分析其本质,就如同陈春花老师说的,内心被烦恼和焦虑填满,让内心拥挤痛苦不堪,而这一切都不是外界造成的,是自己强加给内心的五蕴。
对大部分人和事都保持着看似良好的关系,嫌少与人发生冲突,尽量避免口角,生活得平淡却乏味。甚至只是在刻意而为之,委屈自己将就别人。常常因此陷入受害低迷的状态。
拥有正确的思考力,直面问题和不足,解决当下问题,在提升自我的认知和管理能力。低迷总会过去,困难也会被克服,遇到过大的困难,才能迎面解决更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