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去留无意,慢随书卷人生。阅书,读己,追随心灵的净土,2021年8月8日,我开始翻开手中的书——《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作者李镇西,其教育理念关注人性且享受童心的当好老师,追求让身边的人因为有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他也真正做到了身边人因为他的教育故事受启发而成为更加幸福的人。

李镇西老师向读者介绍了六辑的内容。

第一辑介绍了在甘心为他人做嫁衣的蒋自立老师的带领下,创建了“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为素不相识的年轻老师搭建成长的平台。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个老师渴望为了追到“李镇西”这颗星星,不远万里不辞辛苦的奔赴而来,学着最好的他人,做着最好的自己。

第二辑介绍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提倡“四个不停”和“五个一”以及一些优秀教师在坚持践行李镇西老师的读写思行后发生的总总影响与变化。

第三辑是各个老师在行动研究中的教育机智,智慧的去面对学生和解决学生们的实际问题。此辑受益颇多,读来感受深刻,字里行间描绘的都是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中会面临的真实情境。

第四辑由各个教师讲述与李镇西老师的相识相遇相知,在指引与激励下,不断的自我成长,完善自己,追求生命与教育的价值,即使平凡,只要敢于坚持超 越就能破茧成蝶。

第五辑则是与时俱进的讲述了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不同教师的学术观点不免存在冲突,这些观点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是动力,是更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位老师,也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

第六辑是李镇西老师对读者最后的寄语,真情实感的将读者老师们的思想进一步升华,有赞赏有批评,有询问有告诫,有要求有建议,用教育的智慧和勤劳的坚持不停的“雕琢”自己,最后变成一个全新的好教师。

读着书,我一缕缕地撷取一些闪动的思想。以前阅读,一般都喜欢按着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一些自认为不识用的,亦或是读起来令人乏味的,总会在看到封面书名的刹那间,就失去了翻开阅读的动力。上了大学后,信息大爆炸,手握手机真的做到了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的境界,阅读碎片化信息的能力变强了,电子阅读也慢慢替代了传统的纸质阅读。丰富的生活把时间悄悄的偷走,阅读的方式也从用眼睛看变成可以用耳朵来听书,一段时间内,听书真的成为最省时的阅读方式。然而,听书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声音的记忆似乎比眼睛的记忆忘的更快,听过的书也就只是听过,省时间的阅读方式把伴随着阅读的思考过程也省掉了。工作后,又重新回归到捧着一本书慢慢品味作者展现的精彩世界,在字里行间中与作者进行思想的共鸣。读了这本书,也从李镇西老师的讲述中找到了坚定阅读的动力:坚持去读书,所有读过的书都会化作精神养料。不必管读的书用不用的上,记不记得住,因为始终都会化成像营养一样的滋养着我们的身心。刚好,在深圳工作的闺蜜也跟我聊到,作为老师她也觉得现在需要多阅读,不会连跟别人交流的时候都接不了太多话,也不会在需要写论文的时候始终憋不出想要表达的文字。对于同样学理科的我们确实在学校的时候把过多精力放在题海中了,以至于忽略了保持阅读能力也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需要。现在,有了方老师带领的教研基地这样一个契机,也是作为教师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个途径,坚持阅读,才能让自己的情怀平静纯粹,把时间慢下来。

写着文,我一字字地描绘一些真实的故事。李镇西老师说,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通过精彩的写我们能够更加精彩地做。这其实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工作以来我确实有记录课堂案例以及日常感想感悟的习惯,只是写的还不够多。日子一天天在过,教育在一天天发生,我们的大脑容量无法记住太多的细节,如果不把某个时刻产生的感想及时记录下来,回顾起来可能看不到自己的过去也望不到未来的方向了。还记得以前初中时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周末都要写一篇随笔,不限文体不限主题,为的就是培养我们的写作和思考能力,一学年下来,我们整个班同学的作文都没有一个低过45分以下,也正是有了这段长时间的训练,现在的我才会保持着记录生活的习惯。而现在,教育写作正是一种让自己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的方式,把对教育生活的深思写出来,对教育的认识才更为深刻清晰。做一件事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坚持着做这件事,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不断的实践不停的反思,无论是日常的教学反思,还是新的教学方法,都能坚持用文字写在纸上,印在心里。

读完整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文章是在第三辑中刘沛华老师写的《陪伴一个网瘾学生的365天》。一位老师该付出多大的细腻的爱,才会让一个“身陷网络囹圄”的学生愿意发自内心的称老师一声“爸爸”。刘老师在帮助“小宇”戒掉网瘾的过程中,没有责令也没有强硬的手段,有的全是对小宇的尊重与循循善诱,不仅真正的了解到小宇的内心世界后给予关怀,还把他的这份情感需要转换为努力学习的动力,用自己365天的陪伴成功的把一个学生引向正途。正如刘老师说的,学生在与教师共处的短暂时光里,心灵得以陶冶,灵魂得以舒展,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学生在学校里应得的最“安全”的成长。我想,这也是教育的本质与初衷,一个个未成熟的人来到学校里面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去培养与引导,他们都不是完美的个体,需要我们用爱的人文关怀去软化他们那颗锋芒毕露的心灵,这也就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书育人除了要有技术还要有人文,在追求学校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与素质。

最后,愿心中有教育信仰,眼中有宽阔视野,手中有精湛技能,在每天匆匆赶路做着日复一日同样工作的同时,也能暂时停下来对自己的工作或教育细节进行反思,坦然面对教育的挑战,发挥教育的智慧,享受教育的幸福!也愿教研基地的我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