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主要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主张“偃兵”。具体地说,有惠子的“案兵”(见《战国策·魏一》而《韩非子·内储说上》作“偃兵”)、尹文的“息兵”(见《尹文子·大道上》)、公孙龙的“偃兵”(见《吕氏春秋·审应览·应言》)。事实上都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止战”。
公孙龙说:“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显然墨子的“兼爱”学说对名家的影响是广泛的,而公孙龙此处的意思侧重于“落实”,也就是要实现真正的“偃兵”而非沽名钓誉。
在墨子的时代,常常是大国欺负小国,所以他提倡“非攻”;而到了名家的鼎盛时期,各国之间已经乱成一锅粥,战争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理由了。“春秋五霸”的存在时间基本上是错开的,但“战国七雄”则处在同一时空,在这个时候,似乎“偃兵”是比“非攻”更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名家的“偃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劝说,而不能像墨家“非攻”那样在实际行动上做到救守。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立论说:“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其中一个类比颇有意思:“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从这篇文章来看,“偃兵”的目的是彻底消除战争、世界和平。
事实上墨子也不主张绝对止战的,墨子的观点恰恰和上文的“义兵”相同,也就是救守弱小、诛伐不义。“偃兵”的意义,反而和《孙子兵法》的观点相似,“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武其实是支持不使用武力的,甚至也不用发动“义兵”,而崇尚用外交手段、用国家战略完成博弈。
历史上发生的“张仪逐惠施于魏“,就是主战的张仪将主和的惠施从魏相的位置赶下来。“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惠施的立场就是“偃兵”,他的这种观点倾向于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让魏国与齐、楚两个大国联合,本质上也是名家在压力下追求联盟与安全感的表现。“偃兵”应是6号名家对3号兵家的学说改造。
唐·理查德·里索的《九型人格》这样描述6号向3号的解离:
“第六型人被自我怀疑、社会不安全感和缺乏信心所折磨。当他们觉得特别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会像一般状态下的第三型人那样,通过他们认为他人所期待的方式来行动,以补偿自己的不安全感。第六型人决心要说服自己和他人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优秀的和有能力的……处在第四层级的第六型人把自己奉献给了同盟、环境或组织,认为这样就可以增强安全感。”
在张仪与惠施持不同意见的争端中,“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所有人包括魏王都认同张仪主战的立场,而不同意惠施“偃兵”的说法。这真是奇怪的现象,惠施身居魏相,这样的资历居然被秦国来的张仪孤立了,是不是群臣都被张仪收买了呢?
于是惠施单独去找魏王,试图要说服他。虽然惠施指出这次投票的比例不合常理,试图让魏王看出其中的蹊跷,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得不离开了魏国。
离开魏国的惠施,去了楚国——在“偃兵”主张中想要联合的对象之一。楚国出于和张仪的关系没有接纳他,于是送他去了宋国。
兵家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名家则有“偃兵”,两者都有消除战争的意思,但前者仍包含“战胜”之意,而后者更倾向于“和解”之意,所以这可看作是6号名家对3号兵家的学说改造。
文/似或存#《九型诸子-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