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疫情下的云直播在各行业的“解读良方”层出不穷,其中一则拿来与朋友们一起品品:
“如果把公司当成一个企业来做,而不是眼前的生意,那就把这次疫情当作一次投入期”。——截取自江小白创始人及CEO陶石泉
深刻的是,投入期的重点是蓄势待发和长期的回报价值。不要求快速产生结果,快速做大规模和赚大钱。相对的,难关和失败也是一并计算到投入期成本进行打磨的。品牌如此,放到个人身上亦可。俗话说,眼界和态度决定高度。今日推文,分享10条笔者近期关注老陶在直播和品牌智慧的部分摘要,不做详细拆解,乐趣在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1. 新冠疫情之后,不要对报复性消费过度乐观。非典后的报复性消费是局部的、个体的。整体的消费支出并没有因为“劫后余生”而变得更加“及时行乐”。
2. 企业和品牌不是要做全部人的生意,不要试图讨所有人喜欢。
3. 把产品变成用户的某一个场景的解决方案,这才是产品主义的本质。
4. 文化生长的力量,第一来自用户,另外来自于员工本身,让公司有自下而上发展。
5. 真正的好企业一定要在乎未来,如果你有能力的话,要在乎未来的未来。
6. 走别人走过的路,你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你自己,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
7. 我们的饭碗是用户给的,品牌是导演,用户才是主演。
8. 品牌不是高高在上的,品牌要与消费者平视对话,做朋友。
9. 企业和品牌不要那么强的自以为是,想通过产品去解决用户的问题,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要承认有些能解决,有些不能,取决于人,“教育”用户已经不存在了(这里很想补一句,现在反倒是用户在“教”品牌做是什么)。
10.量级思维的本质是,不能只靠自然增长,要重构。(据说拥有量级思维的人有限,具体什么是量级思维,百度告诉你)
此外,读者要问了,企业/品牌不能仅依托感性的维系,企业要生存,要活下去才能考虑长久之道,那经营如何把握?
关于经营认知有条很受启发:企业组织内部,包括创始人CEO在内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最高层次,包括品牌的使命和愿景。第二个中间层,是经营指标、营业额、利润、运营、效率等内容,这部分是强理性层面。第三层在最下面,类似文化符号等极度感性的部分。第一层和第三层是都极度感性的,这两层要打通。而中间层通过决策逻辑、组织体系等确保成功,这是职业化的要求,要做到最好。
最后送上老陶和小白哥常常提到的一句赠言:“近者愉悦,远者自来”,共勉之。
关于《品牌对话人生》:一个人的经历、眼界和学识能力注定有限,品牌圈大咖林立,各显神通。本号立志于终身学习,乐其与品牌践行者们共同修炼、分享。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用品牌对话人生。